病理學/膽石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消化系統疾病 >> 肝膽疾病 >> 膽石症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在膽道系統中,膽汁的某些成分(膽色素膽固醇、粘液物質及鈣等)可以在各種因素作用下析出、凝集而形成結石。發生於各級膽管內的結石稱膽管結石,發生於膽囊內的結石稱膽囊結石,統稱膽石症(cholelithiasis)。

膽石的種類和特點】

按組成成分可將膽石分為色素石、膽固醇石及混合石三種基本類型(圖10-50)。

各種膽石模式圖


圖10-50 各種膽石模式圖

左上及右上為混合性結石(表面及剖面)中央為膽色素性結石 左下及右下為膽固醇性結石剖面

1.色素性膽石結石成分以膽紅素鈣為主,可含少量膽固醇。有泥沙樣及砂粒狀二種。砂粒狀者大小為1~10mm,常為多個。多見於膽管。

2.膽固醇性膽石結石的主要成分為膽固醇。此類結石在我國較歐美為少,其發生率大約不超過膽石症的20%。結石呈圓形或橢圓形。黃色或黃白色,表面光滑或呈細顆粒狀,質輕軟。剖面呈放射狀。多見於膽囊,常為單個,體積較大,直徑可達數厘米。

3.混合性膽石由二種以上主要成分構成。以膽紅素為主的混合性膽石在我國最多見,約佔全部膽石症病例的90%以上。結石多為多面體,少數呈球形,呈多種顏色。外層常很硬,切面成層,或像樹榦年輪或呈放射狀。多發生於膽囊或較大膽管內,大小、數目不等,常為多個,一般約20~30個。

我國膽石症的特點:①膽石類型。混合性色素泥沙樣結石遠多於膽固醇性結石。②發病部位。膽管多於膽囊,肝內膽管結石發生率也較高。③病因。既往統計膽道蛔蟲症在膽石形成上起重要作用。近年由於飲食衛生及營養水平的不斷提高已有所改變。

【原因及機制】

膽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有:膽汁理化狀態的改變;膽汁淤滯感染等三種。常為二種以上因素聯合致病。

1.膽汁理化性狀的改變由於膽汁理化性狀的變化,使其中膽色素或膽固醇析出,形成結石。

2.膽汁淤滯使膽汁中水分被過多吸收,膽汁過度濃縮,使膽色素濃度增高,膽固醇過飽和等,都可促進膽石形成。

3.細菌感染膽道感染時的炎性水腫細胞浸潤和慢性期的纖維增生可使膽道壁增厚,膽道狹窄乃至閉塞,從而引起膽汁淤滯。炎症滲出的細胞或脫落上皮細菌群、蛔蟲殘體及蟲卵等也可作為結石的核心,促進膽石形成。

膽固醇性結石的形成機制膽汁中如膽固醇含量過多呈過飽和狀態,則易析出形成膽固醇結石(如長期進食高脂肪飲食)。正常時膽汁中一定濃度的膽鹽卵磷脂可以和膽固醇、蛋白質組成混合體膠粒,混懸於膽汁中而不析出。在某些腸疾病時由於喪失了膽鹽則促進膽固醇的析出,形成結石。

膽紅素性結石形成機制膽汁中的游離膽紅素濃度增高可與膽汁中的鈣結合,形成不溶性的膽紅素鈣而析出。正常膽汁中的膽紅素多葡萄糖醛酸結合成酯類而不游離。大腸桿菌等腸道細菌中的葡萄糖醛酸酶則有分解上述酯類使膽紅素游離出來的作用。所以有腸道菌感染的腸道蛔蟲症及膽道炎時易形成膽紅素結石。此外,膽色素含量增加(如紅細胞破壞過多),膽汁內鈣量增加以及膽汁的酸度增加等都可促進此類結石的形成。

參考

32 肝膿腫 | 膽管炎和膽囊炎 32
關於「病理學/膽石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