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大腸內消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理學》 >> 消化和吸收 >> 大腸內消化
生理學

生理學目錄

人類的大腸內沒有重要的消化活動。大腸的主要功能在於吸收水分,大腸還為消化後的殘餘物質提供暫時貯存所。

目錄

一、大腸液的分泌

大腸液是由在腸粘膜表面的柱狀上皮細胞及杯狀細胞分泌的。大腸的分泌富含粘液和碩酸氫鹽,其pH為8.3-8.4。大腸液中可能含有少量二肽酶澱粉酶,便它們對物質的分解作用不大。大腸液的主要作用在於其中的粘液蛋白,它能保護揚粘膜和潤滑糞便。

大腸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殘渣對腸壁的機械性刺激引起的。刺激副交感神經可使分泌增加,而刺激交感神經則可使正在進行著的分泌減少。尚未發現重要的體液調節

二、大腸的運動和排便

大腸的運動少而慢,對刺激的反應也較遲緩,這些特點對於大腸作為糞便的暫時貯存所是適合的。

(一)大腸運動的形式

1.袋狀往返運動這是在空腹時最多見的一種運動形式,由環行肌無規律地收縮所引起,它使結腸袋中的內容物向兩個方向作短距離的位移,但並不向前推進。

2.分節或多袋推進運動這是一個結腸袋或一段結腸收縮,其內容物被推移到下一段的運動。進食後或結腸受到擬副並感藥物刺激時,這種運動增多。

3.蠕動大腸的蠕動是由一些穩定向前的收縮波所組成。收縮波前方的肌肉舒張,往往充有氣體;收縮波的後面則保持在收縮狀態,使這段腸管閉合併排空。

在大腸還一種進行很快,且前進很遠的蠕動,稱為集團蠕動。它通常開始於橫結腸,可將一部分大腸物推送至降結腸乙狀結腸。集團蠕動常見於進食後,最常發生在早餐後60min之內,可能是胃內食物進入十二指腸,由十二指腸-結腸反射所引起。這一反射主要是通過內在神經叢的傳遞實現的。

(二)排便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一般在十餘小時以上,在這一過程中,食物殘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大腸粘膜吸收。同時,經過大腸同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形成了糞便。糞便中除食物殘渣外,還包括脫落的腸上皮細胞和大量的細菌。此外,機體代謝後的廢物,包括由肝排出的膽色素衍生物,以及由血液通過腸壁排至腸腔中的某些金屬,如鈣、鎂、汞等的鹽類,也隨糞便排至體外。

正常的直腸通常是空的,沒有糞便在內。當腸的蠕動將糞便推入直腸時,刺激了直腸壁內的感受器,衝動經盆神經和腹下神經傳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級排便中樞,同時上傳到大腦皮層,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這時,通過盆神經的傳出衝動,使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收縮,肛門內括約肌舒。與此同時,陰部神經的衝動減少,肛門外括約肌舒張,使糞便排排出體外。此外,由於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經興奮,腹肌和膈肌也發生收縮,腹內壓增加,促進糞便的排出。正常人的直腸對糞便的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當達到此閾值時即可引起便意。

排便運動受大腦皮層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意識可以加強或抑制排便。人們對對便意經常予以制止,就使直腸漸漸地對糞便壓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加之糞便在大腸內認定留過久,水分吸收過多而變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難,這是產生便秘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三)大腸內細菌的活動

大腸內有許多細菌。細菌主要來自食物和空氣,它們由口腔入胃,最後到達大腸。大腸內的酸鹼度和溫度對一般細菌的繁殖極為適宜,細菌便在這裡大量繁殖。細菌中含有能分解食物殘渣的酶。糖及脂肪的分解稱為發酵,其產物有乳酸醋酸二氧化碳、沼氣、脂肪酸、甘油膽鹼等。蛋白質的細菌分解稱為腐敗,其產物有腖、胺基酸、氨、硫化氫組胺吲哚等,其中有的成分由腸壁吸收後到肝中解毒

大腸內的細菌能利用腸內較為簡單的物質合成維生素B複合物和維生素K,它們由腸內吸收後,對人體有營養作用。

據估計,糞便中死的和活的細菌約佔糞便固體重量的20-30%。

(四)食物中纖維素對腸功能的影響

近年來,對於食物中纖維素對腸功能和腸疾病發生的影響,引起了醫學界極大的重視。事實證明,適當增加纖維素的攝取有增進健康,預防便秘、痔瘡結腸癌等疾病的作用。食物中纖維素對胃腸功能的影響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大部分多糖纖維能與水結合而形成凝膠,從而限制了水的吸收,並使腸內容物容積膨脹加大;②纖維素多能刺激腸運動,縮短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和增加糞便容積;③纖維素可降低食物中熱量的比率,減少含能物質的攝取,從而有助於糾正不正常的肥胖

32 小腸的運動 | 吸收 32
關於「生理學/大腸內消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