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瀉心湯
A+醫學百科 >> 甘草瀉心湯 |
【處方】甘草(炙.三錢) 乾薑(炮.三錢) 黃芪(一錢半) 黃連(一錢半) 人蔘(一錢半) 半夏(一錢半)
【功能與主治】治傷寒,醫反下之,並自利,心下痞硬,乾嘔,心煩不安。
【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目錄 |
甘草瀉心湯-《傷寒論》
【來源】《傷寒論》。
【組成】甘草12克(炙) 黃芩9克 乾薑9克 半夏9克(洗) 大棗12枚(擘) 黃連3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以致胃氣虛弱,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甘草瀉心湯-《聖惠》卷十
【來源】《聖惠》卷十。
【組成】甘草1兩(炙微赤,銼),黃芩半兩,黃連半兩(去須),乾薑半兩(炮裂,銼),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木通半兩(銼)。
【主治】傷寒中風下之後,日數多,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而煩,非是結熱,是胃中虛氣上逆
【製法】上為粗散。
【用法】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大棗2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臨床運用
甘草瀉心湯臨床應用
大便燥結
岳美中醫案:宋某某,男,59歲,1960年12月31日初診。便燥數月,每於飢餓時雷脘脹痛,吐酸,得按則痛減,得矢氣則快然,惟矢氣不多,亦不口渴。診見面部虛浮,脈象濡緩。投甘草瀉心東加茯苓。3劑後大便甚暢,矢氣轉多。改投防己黃芪東加附子4·5克。1劑後大便甚暢,胃脘痛脹均減,面浮亦消,惟偶覺燒心。原方加茯苓服用2劑。3個月後隨訪,諸症皆消。
按語:大便乾燥,多責之於腑實熱結,或津虧腸枯。然本案便燥,不見口渴等熱熾津傷之象,但見胃痛、吐酸之證,知別有它因。觀胃痛得按痛減,乃氣虛也;痛而且脹,矢氣快然,又氣滯也。綜合脈象分析,乃脾虛而氣機阻滯之候。脾虛氣塞,腸道不運,則致大便乾燥。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氣機。甘草瀉心湯為脾胃虛甚之痞而設,補而兼通,寒熱並投,辛開苦降,暢達氣機,正與本證相宜,故取效甚捷。
狐惑病
劉渡舟醫案:鄭某某,女,32歲。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點。在上有口腔經常糜爛作痛,而不易癒合;在下有前陰粘膜潰破,既痛且癢;中部則見心下痞滿,飲食乏味。問其小便尚可,大便則每日二次猶能成形。切其脈弦而無力,舌苔薄白而潤。三部之證由中州發起。辨為脾虛不運,失降失常,氣痞於中,而挾有濕螽之毒。治宜健脾調中,升清降濁,兼解蟲毒之侵蝕。處方:炙甘草12克,黃芩9克,人蔘9克,乾薑9克,黃連6克,半夏10克,大棗7枚。共服1O余劑,以上諸症逐漸獲愈。
按語:本方治狐惑病,法見《金匱要略》。本案雖患狐惑而見上、中、下三部症状,但患者有心下痞滿,飲食乏味,大便頻行,此脾胃虛而不運之象。當治從脾胃,復其升降之職,則一身之水火既濟,陰陽調和。又本方辛苦相摻而重用甘草,有殺蟲解毒之功。有的醫家於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陽明胃熱,亦有灼見卓識
噤口痢
張德超醫案,滕某,男,7歲。夏秋間患赤白痢。一醫用逆流挽舟法,熱雖減而下痢紅白凍積依然。五日來,日夜下痢達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紅多白少。一醫見其不欲食,疑為停食,復下之,痢不減反增,嘔吐頻仍,不能飲食,舉家驚惶,始來商治於余。察之兩脈濡弱而右關獨弱,舌苔白而質紅。辨為胃氣重虛,客氣上逆,屬噤口痢。治法:補中和胃,清化濕熱。用仲景甘草瀉心湯:甘草6克,黃芩6克,黃連3克,制半夏9克,党參9克,生薑6克,紅棗3枚。連服2劑,嘔吐下痢均減輕。以原方加減,續服3劑而安。
按語:大論用甘草瀉心湯治「胃中虛,客氣上逆』』之心下痞硬。本案初為胃腸濕熱互結,致成下痢,復因誤下胃虛,客氣乘虛上逆,致成噤口痢。故用甘草瀉心湯補中和胃,清化濕熱,其中以生薑易乾薑,意在加強止嘔作用。
胃脘痛
梁惠光醫案:霍某某,男,3 5歲,1 974年5月2 1日初診。患者胃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診斷為慢性胃炎及球部輕度潰瘍,服藥暫得緩解,終未痊癒。近一年來病情增重,疼痛時有灼熱感,胸脅滿悶,飲食減少,噯氣頻頻,腹中鳴響,形神疲乏,飢則痛甚,食熱食甘則痛緩,舌質淡,尖邊略紅,苔薄膩而略黃,脈弦細無力。此為肝鬱脾虛,濕滯熱壅,寒熱互見,升降失和。治用舒肝健脾,燥濕清熱法,以甘草瀉心東加木香、佛手投服5劑。服後其病若失,惟有納谷尚差,遇刺激時胸脅尚感飽悶,又加入雞內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劑。至今隨訪,未再複發。
按語:胃脘疼痛4年之久,寒熱錯雜,脾胃大虛,「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諸症迭現,正中甘草瀉心湯證之機。因見脅滿、脈弦,故加木香、佛手以疏肝解郁
嘔利痞
畢明義醫案:於某,女,36歲,1983年9月15日初診。患者素體強健,一個月前因夜間睡時著涼,翌晨六時突然感到腹痛、腸鳴,隨即腹瀉,呈水樣便,四十至五十分鐘瀉下一次,瀉如暴注下迫狀,頻頻嘔吐水樣物,繼則住院治療,診為急性胃腸炎。治療三天,病情好轉出院。出院後兩日,復吐瀉不止,吐出為黃綠樣水,瀉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醫院治療六天,嘔吐腹瀉止。出院後復因食冷吐瀉復作,嘔吐食物,有時夾有血樣物,泄下水糞夾雜,時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脹悶,食則甚,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脫水狀。舌尖紅、邊有齒印、苔白厚微黃稍膩,脈沉、關上弦滑。脈證合參,為中氣虛,寒熱不調,脾胃升降失職所致。治當緩急補中,和胃消痞止瀉。以甘草瀉心湯治療。服1劑後嘔吐即止,脹滿減輕,又繼服兩劑,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劑而諸症皆除,未再複發。
按語:甘草瀉心湯主證乃下利、嘔吐、痞滿。三證之中,以痞、利為主;痞、利之中,又以下利為主。本案下利日甚,又見脾胃大虛,寒熱錯雜之候,乃甘草瀉心湯證無疑,果兩劑而愈
不寐
李秀華醫案:張某某,女,58歲,1989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四年來夜不能寐,每晚*服用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藥維持才能入睡2~3小時,但稍聞聲響便醒而不寐,屢治鮮效。近20天來徹夜不寐,雖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臥,心煩易躁,疲倦乏力,兩目脹滿仍突,胸脘痞滿嘈雜,口乾苦,納呆不食。症見身體消瘦,面色不華,舌苔黃厚,脈沉細。乃脾胃虛弱,寒熱內蘊中焦,上擾心神所致。治宜調理中焦,開結除痞。初用歸脾湯、.安神定志丸等方治療不效。復以甘草瀉心湯化裁:甘草18克,黃芩、半夏、內金、陳皮、乾薑各1O克,党參15克,黃連5克,大棗4枚。服藥1劑,諸症皆除。
按語:《素問·逆調論》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本案中氣虛弱,寒熱錯雜於脾胃,心神受擾而不寐。故伴有胸脘痞滿、不食等症,正與甘草瀉心湯「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之證機相合。病起於胃中不租,故加陳皮、內金以助和胃、健胃之功。
舌皸裂
劉景祺醫案:岳某,女,23歲,1 97 9年8月6日初診。舌體皸裂疼痛已3年,曾大量服核黃素無效,反而日趨嚴重,檢查發現舌的前2/3均布滿橫而深的裂紋,大裂紋中間布滿淺而短的小紋,似桑椹皮,不能食酸辣刺激性食物,痛苦異常。胃脘經常憋悶,飯後易腹脹。脈左上關上滑,右滑。辨證:心火亢盛,中焦痞塞。治則:瀉心除煩。處方:炙甘草l2克,黃連須6克,黃芩9克,半夏9克,党參15克,於姜3克,大棗3個。服9劑後,舌體疼痛消失,小短紋減少,深長紋稍變淺。服48劑,小短紋完全消失,深長紋亦消失2/3,剩餘條紋變短變淺,食酸辣食物已無痛苦。
按語:中焦痞塞,阻塞陰陽水火升降之道路,心火隔於上,上灼其竅而見舌體皸裂疼痛。其辨證要點是伴見胃脘痞脹。故治從中焦,斡旋氣機,待痞消氣轉,水升火降,則其病自愈。
滯頤
梁惠光醫案:劉某某,女,5歲。患兒一年多來,口角常流涎不止,漬於頤頦頸前等處均赤爛如斑,口腔檢查未發現病變,惟舌紅無苔。此為脾寒胃熱。蓋脾主運化水液,開竅於口,脾寒則涎液不攝,胃熱則漬蝕赤爛。治用甘草瀉心湯,以乾薑、炙甘草溫散寒邪,芩連燥濕清胃熱。復加佩蘭芳香悅脾。服2劑後,涎液已不外流,紅爛皮膚已恢復正常,口角尚有紅赤,再服2劑痊癒。
按語:《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脾為涎。」脾寒不運,則津停於內。脾開竅於口,津泛脾竅,則口中流涎不止。陽明胃經,行於頸、面,胃中有熱,循經上攻,則令漬於頤、頦、頸I:J涎之處赤爛如斑,並見舌紅無苔熱象。治以甘草瀉心湯溫脾寒而清胃熱,兩相兼顧。脾陽復,則口涎自止,胃熱去則赤斑自消。臨床治療脾冷胃熱之滯頤,本方較《金鑒》清熱瀉脾散為優
淋證(急性尿道炎)
荊棘醫案:李某某,男,2 3歲,初診日期1 98 9年6月1 5日。自述五天前感覺小便灼熱,繼則尿道口紅腫,排出膿性分泌物,現排尿困難,曾服尿道消炎藥效果不佳。診其脈來滑數、舌苔薄黃邊尖紅』問診得其半月前出差西北有不潔性交史,遂斷為熱毒外侵,濕熱下注尿道之證。治宜清熱解毒,燥濕和中。藥用:黃連9克,黃芩1 2克,半夏1 2克,党參1 2克,乾薑9克,生甘草15克,大棗6枚。5劑後尿道紅腫已消,疼痛已減,膿性分泌物已無,再服5劑加豬苓、茯苓、滑石、阿膠、白芍、甘草善後,病人遂告痊癒。
按語:熱毒濕氣起於中焦,客於下焦,氣化失常,小便不利。用方清熱解毒燥濕,執中治下,法承《金匱要略》。
不射精
荊棘醫案:崔某某,男,24歲,初診日期,1988年10月11日。患者結婚二年余,從無射精現象,至今不育,現證頭昏心煩,失眠多夢'精神緊張,口苦咽干,交不射精,卻也痿軟,夢遺頻繁。舌淡紅苔薄黃,脈象細數。此為心火亢盛,相火離位之證。治宜清心降火、交泰陰陽。藥用:黃連9克,黃芩12克,党參l2克,乾薑9克,生甘草l5克,半夏10克,大棗6枚。5劑,並囑以輕鬆情志,放下包袱。
5付後患者雲陰莖交後可軟,但仍未射精,繼服5劑,患者興奮異常,雲已射精一次。原方加元參30克,麥冬12克,繼服7劑以善其後。
按語:心腎不交,離火雖存,而坎水不應,故交而不射。又見心煩不寐,舌紅脈細數。治從中焦,乃交泰陰陽之特法也。蓋水火不濟之證,用交心腎法而不效者,多因脾土中不順接也。用甘草瀉心湯厚土健中,水降火,令坎離相交,水火既濟而愈。
【補述】本方無人蔘,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治傷寒蜃食'用此方皆有人蔘。《金匱·百合狐惑篇》用本方亦有人蔘。又根據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中均有人蔘,故本方以有人蔘為是。
關於「甘草瀉心湯」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