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人群易感性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流行病學》 >> 傳染病流行病學 >> 人群易感性
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目錄

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稱為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某人群的易感性取決於構成該人群每個個體易感狀態。如果該人群中有免疫力的人數多,則人群易感性低,反之則高。一般情況下,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非免疫人口佔全部人口百分比表示。與人群易感性相反,稱為人群免疫性(herd immunity),以免疫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例衡量。

例如,格陵蘭麻疹流行的實例可以說明人群易感性對疾病流行強度的作用。

格陵蘭島氣候嚴寒,人口稀少,交通不便。1951年4月,一個正處在麻疹潛伏期的水手從丹麥的哥本哈根來到格陵蘭某地區參加一次人數眾多的集會,由於此地多年無麻疹流行,人群對麻疹易感性很高,因而在這次集會之後引起麻疹流行,使到會居民4310人不分年齡老幼有4212人罹患麻疹。

格陵蘭的麻疹流行發生在麻疹疫苗接種推行之前,但是,在麻疹被列入全球擴大的計劃免疫病種之後,若不能很好地實施接種計劃,仍然可使易感人群累積,而一旦有傳染源引入,便可導致麻疹流行。這種事例,在我國一些偏僻地區,交通不便,計劃免疫推行不好的地區也有發生。

人群易感性高,為傳染病爆發或流行準備了條件。但是僅有人群易感性高尚不足以引起疾病流行,必須有易感性高的人群暴露於該病的傳染源,才能引起流行。

怎樣才能了解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詢問法:如麻疹可通過詢問麻疹既往病史、是否注射過麻疹疫苗,來了解人們對麻疹的易感性。在天花消滅之前,人們往往採用詢問是否種過痘苗,還可通過檢查種痘瘢痕等方法確定對天花的易感性。顯然,詢問法只限於一些以顯性感染為主並有病後持久免疫的人類病。

皮膚試驗法:一些病可以用皮膚試驗方法,例如白喉錫克試驗結核病結核菌素試驗布魯菌病的皮膚試驗等。

血清學試驗方法:用血清學試驗方法檢測人群對某病的抗體水平,以了解與估價人群對該病免疫性與易感性。由於血清學廣泛應用,現代已經發展成流行病學一個分支,稱為血清流行病學(seroepidemiology)。對傳染病流行病學的研究離不開血清流行病學方法,甚至在某些非傳染病研究中也需要應用這種方法,例如,心血管病的血脂檢測等。

(一)影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因素

1.新生兒增加 新生兒初生6個月以上未經人工免疫者,對許多傳染病都易感。個別傳染病如百日咳,6個月以內的嬰兒也易感。這是由於他們體內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原因。

2.易感人口的遷入 某些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久居流行區的居民,因既往患病或隱性感染而獲得該病免疫力。非流行區居民遷入流行區後,因缺乏相應免疫力,而使流行區的人群易感性升高。

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許多傳染病(包括隱性感染)或人工免疫後經一段時間,其免疫力逐漸降低,又成為易感人口,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4.免疫人口死亡 由於免疫人口死亡,可以相對地使人群易感性升高。

(二)影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

1.計劃免疫 對易感人群按免疫程序實施計劃免疫及必要時強化免疫接種,是降低人群易感性最重要的措施。全球消滅天花的輝煌成就,其最重要的對策是實施痘苗接種計劃。世界衛生組織規定2000年在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的行動和1991年洲已經達到在該大洲消除脊髓灰質炎的目標,都是大力實施計劃免疫的結果。

2.傳染病流行後免疫人口增加 傳染病流行後有相當數量的易感者因病後而獲得免疫力,其免疫力的大小和持續時間因病種而異,因此在傳染病流行後的一段時間內,人群對該病易感性降低。

3.隱性感染後免疫人口增加 通過隱性感染可以獲得免疫力,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但是不能藉藉此降低人群易感性。因為,隱性感染者一般也起傳染源作用。

參看

32 傳播途徑 | 疫源地及流行過程 32
關於「流行病學/人群易感性」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