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疫源地及流行過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流行病學》 >> 傳染病流行病學 >> 疫源地及流行過程
流行病學

流行病學目錄

(一)疫源地

在一定條件下,傳染源向其周圍傳播病原體所能波及的範圍稱為疫源地。每個傳染源可單獨構成一個疫源地。通常把範圍較小的疫源地或單個傳染源所構成的疫源地稱為疫點。若干疫源地連成片並且範圍較大時稱疫區。所謂疫點,是指同一門戶出入的住戶,或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在生活上密切相關的若干戶為範圍;所謂疫區,若在農村一般指一個村莊、一個鄉或毗鄰鄉,城市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條街道為範圍。

疫源地是構成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基本單位。每個傳染源可單獨構成一個疫源地,但在一個疫源地內也可同時存在著一個以上的傳染源。

疫源地隨病種及時間而變動,其範圍的大小取決於三個因素,即傳染源的存在時間和活動範圍、傳播途徑的特點和周圍人群的免疫狀況。例如,一個臥床的傳染病患者和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病原攜帶者,兩者所形成的疫源地範圍完全不同。就傳播途徑來說,麻疹瘧疾的疫源地範圍相差很大,前者屬於飛沫傳播,故疫源地的範圍只限於患者周圍很近的範圍內;後者通過蚊媒傳播,疫源地的範圍取決於蚊蟲的活動半徑或飛程內。如日常生活接觸在家中引起的傷寒疫源地,其疫源地的範圍可能僅限於病家,反之如為傷寒水型爆發,則疫源地可能包括整個供水區。此外,傳染源周圍接觸者的免疫狀況也很有關係,如果傳染源的周圍都是易感者,則疫源地範圍會波及到傳播途徑所及的整個範圍。因此,不同傳染病的疫源地範圍大小不同,同種傳染病在不同條件下,疫源地範圍也不相同。

疫源地消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①傳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體的狀態(治癒);②通過各種措施消滅了傳染源排於外環境的病原體;③所有的易感接觸者從可能受到傳染的最後時刻算起,經過該病最長潛伏期而無新病例或新感染者。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時,針對疫源地的各種防疫措施即可結束。

(二)流行過程

每個疫源地都是由它前面的疫源地發生的。它又是其後發生新疫源地的基礎。一系列相互聯繫、相繼發生的新舊疫源地的過程稱為傳染病的流行過程(epidemic process)。疫源地是流行過程的組成部分,要了解流行過程,必須弄清疫源地的發生條件。如果疫源地一旦被消滅,流行過程也就中斷。

麻疹流行過程示意圖


圖8-4 麻疹流行過程示意圖

有人把流行過程看成是傳染病在人群中連續發生、不斷傳播的過程。這種看法不正確,也不全面。像麻疹這樣的顯性感染為主的病,感染後只表現臨床發病,不存在病原攜帶者,也無動物傳染源,因而可以說麻疹的流行過程是麻疹病人不斷發生、連續傳播的過程。但對大多數傳染病來說,傳染源不僅有病人,尚有攜帶者,有的病甚至還有動物傳染源。這就比較複雜,也就是說,不能把流行過程僅看成是傳染病病人在人群中的連續發生、不斷傳播的過程(見圖8-4,8-5)。

脊髓灰質炎流行過程示意圖


圖8-5 脊髓灰質炎流行過程示意圖

32 人群易感性 | 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 32
關於「流行病學/疫源地及流行過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