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A+醫學百科 >>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起病緩慢,以貧血為主要臨床表現,出血多限於皮膚黏膜,切不嚴重,可並發感染,但常以呼吸道為主,容易控制。病程多在4年以上,甚至可長達10年久。若治療得當,堅持不懈,大多可治癒,但也有病人遷延多年不愈。少數病人可急性發作,病情急轉直下,常與感染有關。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幹細胞損傷、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為特徵的難治性血液病,臨床上常表現為貧血、出血和感染;本病病理生理機制十分複雜,治療難度大,療效低。
一、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症状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一種分型,現多稱之為「非重型再障」,臨床起病和進展較緩慢,病情相對較輕。臨床症状主要有:
1、貧血:往往是首發症状及長期表現;呈慢性過程,患者常見蒼白、乏力、頭昏、心悸、活動後氣短等。經輸血治療後症状多改善,但不持久。
2、感染:高熱較少見,感染相對易控制,很少持續一周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常見,其次為牙齦炎、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等。
3、出血:出血傾向較輕,以皮膚、粘膜出血為主,內臟出血少見。多表現為皮膚出血點、牙齦出血,女性患者可有陰道出血,出血較易控制。久治無效者可發生顱內出血。
總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病程較長,相對急性再障來說,預後較好。
二、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實驗室檢查
(一)、血象
1.白細胞及分類:多數在(2-3)×10/L,中性粒細胞多在10×10/L左右,分類計數淋巴細胞的比例增高。
2.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為正色素正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多在50g/L左右。
3.網織紅細胞<1%。
4.血小板:多數在30×10/L左右。
(二)、骨髓象
大部分骨髓增生不良(塗片後於玻片上也有很多油滴,不易乾燥)。增生不良部位淋巴細胞比例增高,網狀細胞及漿細胞亦常增多,巨核細胞減少或缺如。若增生良好,則粒細胞系統比例下降,紅細胞以晚幼紅為主比例下降,巨核細胞減少。
三、國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發病緩慢,貧血、感染、出血均較輕;
2、血象:血紅蛋白下降速度較慢,網織紅細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及血小板值常較急性再障為高;
3、骨髓象:
①3系或2系減少,至少1個部位增生不良,巨核細胞明顯減少;
②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細胞及脂肪細胞增加;
4、病程中如病情惡化,臨床、血象及骨髓象與急性再障相同,稱SAA-Ⅱ型。
四、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大多起病緩,主要的表現常常是倦怠無力、勞累後氣促、心悸、頭暈、面色蒼白。如有出血亦較輕微,內臟出血較少見。感染、發熱一般較輕微,出現較晚,治療後較易控制。肝、脾淋巴結均不腫大,但晚期病例偶有脾臟輕度腫大,病程較長,患者可以生存多年,病情逐漸好轉甚至接近痊癒。部分患者轉變為急性型。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常選用以下藥物:
(一)、微量元素類藥物
1、氯化鈷:鈷能抑制細酶,使細胞缺氧,從而刺激腎臟增加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
3、腎上腺皮質激素。
(二)、雄性激素類藥物
康力龍:每次~4mg,每日3次,口服。
羥甲雄酮:每日~60mg,分~3次口服。
(三)、骨髓興奮劑
1、硝髓士的寧:方法為肌內注射5天,間隔2天,重複進行,直至緩解。
2、一葉萩鹼,成人每日~16mg,肌內注射,小兒酌減。連用1.5~2個月,可出現療效,療程不得少於4個月。
3、莨菪類藥物 主要是解除骨髓微環境的血管痙攣,調整其血流灌注,從而改善造血微環境。
五、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預後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起病相對緩和,並發感染出血症状不甚嚴重,但治療顯效時間較長,予以補腎活血等中藥和/或雄激素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使病情緩解,有效率在80%左右,預後良好,但若誤於施治,可遷延不愈,甚可轉為重型再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
關於「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