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非同步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即怪異的走路姿態,常見於老年人或幼兒,老年人出現該症状可推測患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性極大,幼兒怪非同步態常有下肢僵硬、步態不穩馬蹄內翻足等,可能為肌張力障礙

目錄

怪非同步態的原因

可能為肌張力障礙

怪非同步態的診斷

下肢僵硬、步態不穩馬蹄內翻足,站立不穩,短步前行。

怪非同步態的鑒別診斷

怪非同步態症状需要和下面的症状相互鑒別:

跨閾步態腓總神經由L4-S3組成,其損傷造成足背屈、外展和內收、伸趾障礙,以及小腿前外側和足背部感覺障礙

異常步態:步態是指患者步行時的姿勢。是一種複雜的運動過程,要求神經系統肌肉的高度協調,同時涉及許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腦的調節,以及各種姿勢反射的完整、感覺系統運動系統的相互協調。因此觀察步態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經系統疾病線索。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態,但是步態並非是確診的依據,而是對診斷有參考意義。檢查時注意排除由骨骼畸形及骨、關節、肌肉、血管皮膚皮下組織等病變引起的步態異常

自動Babinske征陽性:Babinske征是脊髓失去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控制時出現一種特殊的脊髓反射。當用鈍物劃其足,大拇趾背曲,四趾向外似扇形展開→陽性成人的脊髓是在大腦皮質運動區控制下活動的,正常時這一反射被抑制而表現不出來,一旦錐體系錐體外系受到損傷而失去這種抑制時,就會出現巴彬斯基征。臨床上可檢查巴彬斯基氏征以判斷錐體系統錐體外系統的功能。在嬰兒錐體束未發育完善以前,以及成人深睡或麻醉狀態下,也會出現巴彬斯基征陽性。常見於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它是一種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異常為首發症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

局限性肌張力障礙肌張力障礙症候群(dystonic syndrome)簡稱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主動肌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以肌張力異常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症候群,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特點。儘管名為肌張力障礙症候群,但肌張力的變化不引人注意,而引人注意的是異常的體位姿勢和不自主的變換動作。

兒童型肌張力障礙變形性肌張力障礙即特發性扭轉性肌張力不全(idiopathic torsion myodystonia),曾稱為變形性肌張力不全,是一組較常見的錐體外系疾病,其特點是在開始主動運動時,主動肌和拮抗肌同時發生持續性不自主收縮,呈現特殊的扭轉姿勢或體位。本病的異常運動主要以局部肌張力不全開始,逐漸發展為全身性肌張力不全。由於本病起病年齡較早,近來多稱本病為早發性扭轉性肌張力不全(early-onset torsion myodystonia),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下肢僵硬、步態不穩馬蹄內翻足,站立不穩,短步前行。

怪非同步態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儘可能查明引起怪非同步態的原因和有針對性地進行步態訓練。但是要注意某些肌肉癱瘓引起的畸形步態如:臀大肌步態臀中肌步態等本身是一種功能代償現象,不能用步態訓練矯正。如果肌力無法恢復只有使用支架代替肌肉功能練習使步態有所改善。

參看

關於「怪非同步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