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粟粒性肺結核

(重定向自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經呼吸道傳染。全身各器官均可發生,但以肺結核最為多見。其病變特徵是結核結節形成並伴有不同程度的乾酪樣壞死

粟粒性結核病,又稱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病。急性粟粒性肺結核病常是全身粟粒性結核病的一部分。有低熱、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但多數患者病灶輕微,常無明顯症状,少數患者急劇發病,有高度毒性症状和明顯的呼吸道症状,偶爾,病變也可僅局限於兩側肺內。這是由於支氣管周圍肺門縱隔淋巴結乾酪樣壞死破入附近的靜脈(如無名靜脈、頸內靜脈上腔靜脈),含大量結核菌液化物經右心和肺動脈播散至雙肺所引起。肉眼觀,雙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紅,密布灰白或灰黃色粟粒大小的結節,微隆起於切面,並顯露於肺膜表面。  

目錄

症状體征

起病多急驟,嬰幼兒多突然高熱(39—40℃),呈稽留熱或馳張熱,部分病例體溫可不太高,呈規則或不規則發熱,常持續數周或數月,多伴有寒顫盜汗、食欲不振,咳嗽、面色蒼白,氣促和發紺等。肺部可聽到細濕羅音而被誤診為肺炎。約50%以上的病兒在起病時就出現腦膜炎徵象。部分患兒伴有肝脾大,以及淺表淋巴結大等,臨床上易與傷寒敗血症等混淆。少數嬰幼兒主要表現為一般中毒症状如發熱、食欲不振,消瘦和倦意等而被誤診為營養不良。

6個月以下嬰兒粟粒性結核的特點為發病急,症状重而不典型,累及器官多,特別是伴髮結核性腦膜炎者居多,病程進展快,病死率高。

全身性粟粒性結核患者的眼地檢查可發現脈絡膜結核結節,後者分布於視網膜中心動脈分支周圍。  

疾病病因

結核菌屬於分支桿菌屬、據抗酸性、為需氧菌、革蘭染色陽性,抗酸染色呈紅色。分裂繁殖緩慢,在固體培養基上需4-6周才出現菌落。然而有同位素標記的選擇性營養液培養基(BACTEC)放射測量系統中生長1—3周即可鑒別。結核桿菌可分為4型:人型、牛型、鳥型、和鼠型,對人類致病的主要為人型和牛型,其中人型深人類結核病的主要病原體。  

病理生理

多在原發感染後3-6個月以內發生。由於嬰幼兒免疫功能低下,機體處於高度敏感狀態,感染結核後,易形成結核桿菌血症。當原病病灶或淋巴結乾酪樣壞死發生潰破時,則大量細菌由此侵入血液而引起急性全身粟粒結核病。可累及肺、腦膜、腦、肝、脾、腎、心、腎上腺、腸、腹膜腸系膜淋巴結等。播散到上述臟器中的結核菌,在間質組織中形成細小結節。在肺臟中的結核結節分布於上肺部者多餘下肺部,為灰白色半透明或淡黃色不透明的結節,如針尖或粟粒一般,約1—2mm大小。鏡檢示結核結節由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和朗格罕細胞加上中心乾酪壞死性病灶組成。  

診斷檢查

診斷主要根據結核接觸史臨床表現、肝脾大及結核菌素實驗陽性,可疑者應進行細菌學檢查,血清抗結核菌抗體檢測與胸部X線攝片,胸部X線攝片常對診斷起決定性作用,早期的粟粒狀陰影,彌補於兩側肺野,肺部CT掃描可見肺影顯示大小(1—3mm)、密度(中度)、分布(全肺)一致陰影、部分病灶有融合。

臨床上應注意與肺炎、傷寒、敗血症、組織細胞增生症X直及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等相鑒別。

病情多急重,但若能早期診斷和徹底治療仍可治癒,如延誤診斷和治療,則可導致死亡。  

治療方案

早期抗結核治療甚為重要。

1、抗結核藥物

目前主張將化療的全療程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即強化治療階段及維持治療階段。此方案可提高療效。前者開始時即給予強有力的四聯殺菌藥物如INH、RFP、PZA及SM。不僅能迅速殺滅生長繁殖時期的結核菌,而且RFP對代謝低下的細菌亦能殺滅,並可防止或減少續發耐藥菌株的產生。SM能殺滅在鹼性環境下中國生長、分裂、繁殖活躍的細胞外的結核菌,PZA能殺滅在酸性環境中細胞內結合菌及乾酪病灶內代謝緩慢的結核菌。開始治療殺滅的效果越好,以後產生耐菌的機會越小,此法對原發耐藥病例亦有效。

2、糖皮質激素

有嚴重中毒症状及呼吸困難者,在應用組兩抗結核藥物的同時,可用潑尼松1—2mg/(kg.d)療程1—2個月。

關於「急性粟粒性肺結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