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部麻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麻風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病,以侵犯皮膚、粘膜及周圍神經為主,亦可累及深部組織和器官。麻風桿菌主要是通過破損的皮膚和粘膜進入人體。本病不胎傳,也不遺傳。

臨床表現麻風病變多數發生於鼻部,有時全身症状未出現之前,鼻腔分泌物塗片中可找到大量麻風桿菌,傳染性極強。咽部麻風較少見,多為鼻部瘤型麻風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階段咽粘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浸潤,粘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性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患者咽反射消失,開放性鼻音,但不覺疼痛。耳大神經受侵犯可致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現周圍性面癱。痙攣和面癱同時存在,這是麻風性面癱的特徵。

診斷:根據麻風病接觸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損害,病變部位分泌物活檢,找到麻風桿菌即可確診。晚期麻風須與結核梅毒相鑒別。

治療:全身抗麻風治療為主。局部對症處理。  

目錄

疾病分類

耳鼻喉科  

症状體征

咽部麻風 較少見,多為鼻部瘤型麻風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階段咽部粘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性浸潤,粘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性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患者咽反射消失,開放性鼻音,但不覺疼痛。  

疾病病因

麻風桿菌感染引起。  

臨床表現

麻風病變多數發生於鼻部,有時全身症状未出現之前,鼻腔分泌物塗片中可找到大量麻風桿菌,傳染性極強。咽部麻風較少見,多為鼻部瘤型麻風向下蔓延所致。除初期階段咽粘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樣浸潤,粘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性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患者咽反射消失,開放性鼻音,但不覺疼痛。

耳大神經受侵犯可致增厚粗大,面神經可因病變侵犯刺激發生痙攣,亦可因病變壓迫出現周圍性面癱。痙攣和面癱同時存在,這是麻風性面癱的特徵。  

病理生理

除初期階段咽部粘膜可呈急性水腫外,一般呈結節性浸潤,粘膜乾燥萎縮,懸雍垂,硬齶、軟齶、齶弓及扁桃體等處均可發生結節性浸潤,病變破壞所致的缺損瘢痕常呈放射狀。  

診斷檢查

根據麻風病接觸史,慢性病程,全身皮膚、粘膜和周圍神經損害,病變都位分泌物或活檢,找到麻風桿菌即可確診。晚期麻風須與結核、梅毒相鑒別。  

治療措施

全身抗麻風治療為主。局部對症處理。  

安全提示

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關於「咽部麻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