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肝的CT與MRI診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影像學》 >> 腹部 >> 肝、膽、胰 >> >> 肝的CT與MRI診斷
醫學影像學

醫學影像學目錄

肝的CT檢查安全、可靠,有廣泛的適應證。主要的適應證是肝佔位病變。凡是臨床或其他檢查方法疑有肝佔位病變尤其是腫瘤,都是CT檢查的適應證。CT能確定病變的部位、範圍、大小和性質,還能了解腫瘤有無轉移,門靜脈或腔靜脈有無瘤栓等。對手術治療或經導管栓塞化療後的複查也較好。CT還能對上腹部情況包括膽囊、脾、腹膜後腔、有無腹水等作全面了解。CT與USG是肝檢查的首選檢查法,對病變的典型表現可以確診。對一些不典型病例,兩者應配合使用,互相補充和印證,可使病變的診斷更為正確。

(一)CT檢查方法 檢查前5~6小時禁食。掃描前30分鐘口服1%~2%泛影葡胺400~500ml,其目的是使胃和腸管顯影,避免將胃或腸管誤認為異常。取仰臥位,層厚10mm,自膈頂向足側對全部肝作連續橫斷面掃描。先作平掃,多需作增強掃描,以便更好地明確病變、病變性質並了解血管的情況。

(二)正常CT表現 CT上,肝呈密度均勻的實質性軟組織影,CT值為50~60Hu,高於脾、胰、腎等臟器。肝內門靜脈肝靜脈顯示為低密度的管道狀或圓形影。增強掃描後則明顯增強,顯示為高密度影。下腔靜脈平掃時為圓形低密度影,增強後呈高密度。肝內動脈分支和正常膽管分支細小,通常平掃和增強都不能見到。

正常肝輪廓光滑,其形狀及胸部結構依斷面位置而不同。肝門區常有較多脂肪組織,呈不規則形或類似多角形低密度影。其中有肝動脈、門靜脈和膽管進出。門靜脈較大而居後,肝動脈位於其前內,膽管(主要是肝總管)位於其前外方。增強後門靜脈較易識別,呈圓形高密度影,位於下腔靜脈之前。CT上易於區分肝的各葉,即左呈、方葉、右葉和尾葉左葉和方葉以圓韌帶裂(又稱縱裂)為界:方葉與右葉以右切跡和膽囊窩為界;橫行的靜脈韌帶裂更明顯。將左葉與尾葉分開;尾葉與右葉相連,突向內側,位於下腔靜脈的前方,易於識別。不同層面肝的解剖結構見圖4-3-4。

肝不同層面CT表現


肝不同層面CT表現


肝不同層面CT表現


圖4-3-4 肝不同層面CT表現

MRI用於上腹部實質臟器,並非首選方法。與CT相比,其主要缺點是成像時間長(需數分鐘)和空間分辨力低。心和腹主動脈的搏動、呼吸運動和腸蠕動都造成明顯的偽影,妨礙診斷。然而MRI也有其優點,即可以通過成像參數的改變來了解病變的信號特點,從而對病變做出鑒別診斷;MRI還可以三維成像以及不用造影劑即可了解大血管的情況。隨著MRI功能和成像方法的開發和改善,例如心電門控,呼吸門控,梯度回波快速成象技術等,MRI對腹部臟器尤其是肝臟疾病的診斷價值逐漸被認可。對於肝內佔位病變,如USG和CT定性或判斷有困難時,可使用MRI。

(三)MRI檢查方法 常規使用自旋迴波成像技術T1WI和T2WI作橫斷面和冠狀面成像。必要時可加用;①梯度回波快速成像;②冠狀面和(或)矢狀面成像,用於確定病變的位置及其與鄰近器官的關係;③靜脈注射造影劑GdDTPA作增強成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輔以心電門控,呼吸門控等技術以減少偽影。

(四)正常MRI表現在橫斷面圖像上肝的解剖形態與CT圖像相似。正常肝的結構均勻,其信號強度中等,在自旋迴波圖像上略低於脾而高於背部肌肉。對肝左葉肝右葉的近膈部分,MRI顯示比CT為優,因為CT在該處常由於胃內氣體、膈的部分容積效應及胃腸道內造影劑而產生偽影。肝外與肝內血管,主要是靜脈呈低信號,顯示良好,明顯優於CT平掃。腹內脂肪組織顯示為甚高信號,氣體顯示為極低信號。

(五)肝疾病CT、MRI表現與診斷

1.原發性肝癌 CT平掃絕大多數是低密度病灶,少數可以是低密度、等密度與高密度混合的病灶。腫瘤可以是單個或多個結節,也可呈巨塊狀。較大腫瘤因出血壞死和囊變而緻密度不均勻,中心部常出現更低密度區,其邊緣部呈結節狀。腫瘤邊界多不清,少數邊界清楚並有包膜。增強掃描肝癌區略有增強或不增強,而正常肝增強,因而使腫瘤境界更為清楚。癌變區可出現密度稍高的結節或隔,但其增強程度多不如正常肝。動態掃描時,即快速靜脈注射造影劑並於開始注射後15~25秒內即行掃描,由於肝癌由肝動脈供血且供血豐富而迅速,而造影劑尚未到達肝內門靜脈形成實質期,故肝癌結節可成為高密度,甚或顯出高密度的異常腫瘤血管。但肝癌增強的時間較短暫,2~3分鐘內即恢復為原來的低密度狀態(圖4-3-5)

原發性肝癌


圖4-3-5 原發性肝癌

CT增強掃描,肝右葉有一較大圓形低密度腫塊(↓),其邊緣

部可見多個較密度的強化結節,其強化程度不如正常肝,中

心部仍為未強化的低密度區

除了上述密度改變外,CT還可能看到另外一些改變,包括①癌瘤處體積增大,輪廓隆凸;②腫瘤壓迫肝門和(或)肝裂,使之變形和移位;③門靜脈內瘤栓,表現為門靜脈增粗,密度不均,增強後可見腔內充盈缺損影或門靜脈不增強;④鄰近器官如胃、胰、腎的受壓移位;⑤附近或遠處淋巴結增大(轉移),腹水或其他臟器轉移。

肝癌常在肝硬化的基礎上發生,因此常可見到肝硬化的CT表現。

原發性肝癌在T1WI上肝癌的信號強度低於肝,境界常不清楚,有時難以認出。在T2WI上癌瘤較易識別,其信號高於正常肝,常不均勻。癌瘤中心常有不規則更低信號區,腫瘤邊緣有時有一低信號的包膜(圖4-3-6)。注射造影劑後肝癌信號明顯增強,可低於或高於正常肝的信號,境界更為清楚,其中低信號區(出血、壞死、瘢痕)則無強化。若有門靜脈內瘤栓,可於低信號的門靜脈中出現高信號塊影。

肝癌


肝癌


圖4-3-6 肝癌(MRI)

A、T1WI肝右葉可見大塊較低信號區,其內信號不均,輪廓不規

則(↓)。門靜脈內可見相同信號強度影像,為癌栓所致(↓)

B、T2WI上述稍低信號區成為稍高信號區(↓),門靜脈內癌栓的信

號也增強(↓)

2.海綿狀血管瘤 CT平掃表現為類圓形低密度區,境界較清楚,密度較均勻。較大的血管瘤,其中心部分呈更低密度區,平掃所見難於肝癌鑒別。增強掃描尤其是動態掃描是鑒別診斷的必要手段,而以且注射和掃描技術起決定性作用。以60%~70%泛影葡胺60ml於30秒內注入靜脈,注射完畢立即對病區層面進行掃描,然後在1、3、5分後再對病區層面掃描,必要時最後一次掃描可延遲到注射後10~15分。在注射造影劑60秒內的掃描片上,血管瘤邊緣出現結節狀,高密度的增強灶,代表瘤中的「血竇」,其密度與主動脈的密度相近,明顯高於正常肝。在其後的掃描片上,可見增強的範圍逐漸向中心擴展,而增強灶的密度則逐漸減低,最後整個血管瘤被造影劑「填滿」,即整個血管瘤與肝的密度相等。這個過程約為幾分鐘到10~20分鐘。造影劑在血管瘤內持續時間長,是與肝癌鑒別的重要徵象。較大的血管瘤,其中心可始終保持低密度(圖4-3-7)。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


圖4-3-7 肝血管瘤

CT增強掃描,注射造影劑後10分鐘,可見原來兩個低密度

區被造影劑基本完全充盈(↓)。圖為兩個相鄰層面

血管瘤在T1WI上表現為均勻低信號區,較大的血管瘤則在其中心結構不均勻且信號更低,乃由於其中的血管和纖維化所致。上述表現與肝癌難以鑒別。T2WI對鑒別診斷很重要,血管瘤的信號很高,而其他實體性腫瘤只稍高(圖4-3-8)。最近文獻報導,MRI對肝癌和血管瘤鑒別診斷的準確性優於CT和USG,92%病例可作出鑒別。注射Gd-DT-PA行增強檢查也有助於血管瘤的鑒別,血管瘤的信號強度比肝癌增高更快,更強,且停留時間更長。

肝血管瘤(MRI)


肝血管瘤(MRI)


圖4-3-8 肝血管瘤(MRI)

A.T1Wi 肝左葉有一邊界清楚的低信號區(→)

B.T2WI 原低信號區表現為極高信號(→)

此例CT檢查亦表現為典型的血管瘤徵象

3.肝膿腫 CT顯示為境界清楚的圓形低密度區,CT值20~30Hu輪廓多整齊。膿腫壁表現為一圈「暈」,其密度高於膿腔而低於正常肝。增強掃描膿腔不強化,膿腫壁呈環形增強,輪廓光滑整齊,厚度均勻。若腔內有氣體和(或)液面則可確診。

肝膿腫在MRI上呈液體病變的信號特徵,即長的T1和T2T2WI上呈圓形、境界清楚的低信號區,其周圍有一圈低信號暈圍繞。注射Gd-DTPA後這一圈暈呈高信號環。

4.肝囊腫 典型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邊界銳利光滑的圓形低密度區,CT值與水接近。增強掃描囊腫不增強。

肝囊腫的MRI特點是T1和T2時間極長,在T1WI上其信號極低,低於血管瘤和腫瘤的信號,在T2WI上則其信號強度高於血管瘤和腫瘤。注射Gd-DTPA後,肝囊腫信號不增強。有時在T2WI上囊腫和血管瘤的信號強度相似,難以區別,則應利用T1WI加以區別,此時囊腫的信號強度明顯低於血管瘤的信號。

5.肝硬化 CT有助於了解肝硬化的程度及腹部其他情況。平掃表現為肝密度普遍減低,CT值接近或低於脾。早期肝增大,晚期肝縮小。肝輪廓凹凸不平呈結節狀。肝各葉大小比例失常,常是尾葉與左葉較大而右葉較小。肝門和肝裂增寬。脾增大是診斷肝硬化的重要根據,其外緣前後徑超過5個單元,(一個肋骨肋間隙稱為一個肋單元)。病情進展者或伴有腹水,表現為肝輪廓外的新月形水樣低密度區。有些硬化患者沒有CT變化。

32 肝的USG診斷 |  32
關於「醫學影像學/肝的CT與MRI診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