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元好問(1190~1257),金代作家、史學家。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家藏醫書甚多,曾將其平日親驗有用之方集為《集驗方》一卷。

元好問系出北朝魏代鮮卑族貴族拓跋氏,為唐詩人元結後裔。生父元德明累舉不第,放浪山水間,喜愛杜詩,推崇蘇、黃。繼父元格官掖縣、冀州、陵川、略陽等地,常攜好問赴任。其師郝天挺引導他潛心經傳,留心百家,刻苦學詩。郝天挺主張「讀書不為藝文,選官不為利養」(《郝先生墓銘》),對元好問的成長起了良好作用。

生平

從22歲起,元好問開始經歷家國的憂患。衛紹王大安三年(1211),蒙古成吉思汗率軍攻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蒙古軍陷秀容城,元好問之兄被殺,他避兵鄰縣陽曲北山得免。貞祐四年夏,他見金已無守御能力,便攜家倉皇渡河,寓居福昌三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三鄉鎮)。蒙古兵退,家居讀書,輯前人詩文評論為一編,名《錦機》(已佚)。不久,移家登村。興定五年(1221)進士及第,不就選。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材郎、充國史院編修。翌年夏,還居嵩山,撰《杜詩學》1卷(已佚)。後數年,歷官鎮平、內鄉、南陽縣令,這一時期詩中反映現實之作日多。又研究蘇軾詩,撰成《東坡詩雅》3卷(已佚)。正大八年秋,蒙古軍包圍汴京前夕受詔入都。天興元年(1232),困居圍城,任尚書省掾、左司都事。二年正月,京城降。夏五月,元好問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隨被俘官民北渡黃河,被羈管於聊城(今屬山東)。天興三年,金亡。此後20餘年,他除編成《東坡樂府集選》(已佚)和《唐詩鼓吹》(今存)外,主要致力於保存金代文化,纂成金詩總集《中州集》10卷、金詞總集《中州樂府》(附《中州集》之後)、《壬辰雜編》(已佚)、《金源君臣言行錄》百餘萬言(已佚),還有《詩文自警》10卷(已佚,明瞿佑《歸田詩話》有徵引)。又有《續夷堅志》4卷,今傳。元憲宗七年(1257)九月,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寓舍,歸葬故鄉系舟山下山村(今忻縣韓岩村)。

元好問幼年適值金代盛世,他稱道「大定明昌五十年」,對金的中興抱有幻想。他早年有志於經世治國,壯年時曾自負「動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靜可以崇高節而抗浮雲」(《新齋賦》)。長期懷才不遇和面對黑暗的現實,使他逐漸清醒,仕和隱的內心矛盾加劇。晚年,他回顧自己的前半生說:「勤如韓子初無補,晚似馮公豈見招。五十三年等閒里,一窗風葉雨瀟瀟。」(《感興》)從《中州集》小傳和他所撰的某些墓志銘中可以看出他憎恨酷吏,鄙視權豪,同情人民,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他的文學創作。

關於「元好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