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物化學/鉀平衡紊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生物化學》 >> 體液平衡紊亂 >> 體液平衡紊亂概述 >> 鉀平衡紊亂
臨床生物化學

臨床生物化學目錄

(一)鉀代謝

人體全身總鉀量約為50mmol/kg。女性由於脂肪較多,體鉀總量相對較少。約佔總量98%的鉀分布在細胞內。鉀是維持細胞新陳代謝、調節體液滲透壓、維持酸鹼平衡和保持細胞應激功能的重要電解質之一。

人體鉀的來源完全從外界攝入,每日入量50-75mmol/L,一般膳食每日可供鉀50-100mmol/L,足夠維持生理上的需求。鉀90%由腸道吸收,80%-90%經腎臟排泄,還有10%左右經糞便排出。皮膚通常排出少量的鉀,約5mmol/L,大量出汗時可排出較多的鉀。機體有完整調節血K+水平的機制(圖5-10)。

Gopixshg.jpg


圖5-10 血漿K=含量的調節

體內鉀的排出主要途徑是經腎以鉀形式排出。腎排鉀對維持鉀的平衡起主要作用。腎對鉀的排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醛固酮能促使近曲小管髓袢升支、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各段腎小管細胞代謝過程,產生能量,加強對鈉的重吸收和鉀的排出。也可通過增強腎小管細胞膜對鉀的滲透性,促進鉀的排泌。醛固酮的分泌除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調節外,還受到血K+Na+濃度的影響,當血K+升高血Na+降低時,醛固酮合成分泌增多,反之則分泌減少。體液酸鹼平衡的改變也影響腎臟對鉀的排泌,酸中毒時,尿鉀增多;鹼中毒時,尿鉀減少。長期以來認為,酸鹼平衡對腎排鉀能力的影響主要通過遠曲小管中Na+-H+與Na+-K+之間競爭性交換進行。近期研究認為,遠曲小管的H+與K+的排泌呈平行而不是拮抗的關係,從而使人們對這傳統觀點提出了質疑。有人認為,酸鹼平衡主要是通過增加或減少腎小管細胞內鉀轉運池對腎臟排K+功能產生影響。調節鉀進入或逸出細胞膜的樞紐是血漿HCO3,並非H+濃度。不論血鉀水平如何,鉀的濃度與細胞外液HCO3的濃度直接有關,而與血pH的變化關係不大。

(二)鉀平衡紊亂

鉀平衡紊亂與否,要考慮鉀總量和血鉀濃度,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鉀總量是指體內鉀的總含量,由於鉀主要分布在細胞內(約佔總量的98%),此時血鉀濃度並不能準確地反映體內總量狀況。血鉀濃度是指血清鉀含量,血漿鉀濃度要比血清鉀濃度低0.5mmol/L左右。因為血液凝固血塊時,血小板及其它血細胞中鉀釋放少量入血清之故,臨床以測血清鉀為準。影響血鉀濃度的因素有:①某種原因引起K+自細胞內移出到細胞外液時,則血鉀濃度會增高,相反,細胞外液的鉀進入細胞是時則血鉀濃度會降低;②細胞外液受到稀釋時,則血鉀濃度降低,反之,細胞外液濃縮時,血鉀濃度會增高;③鉀總量是影響鉀濃度的主要因素,如鉀總量過多,往往血鉀過高,缺鉀則伴有低血鉀。當細胞外液的鉀大量進入細胞內或血漿受到過分稀釋時,鉀總量即使正常,甚至過多時,也可能出現低血鉀,若細胞內鉀向細胞外大量釋放或血漿明顯濃縮的情況下,鉀總量即使正常甚至缺鉀時也可能出現高血鉀;④體液酸鹼平衡紊亂,必定會影響到鉀在細胞內外液的分布以及腎排鉀量的變化。

臨床觀察擬為鉀平衡失調的情況時,除了測定血清鉀濃度外,還得分別從影響鉀代謝以及鉀平衡失調後代謝變化的多方面檢查,如腎功能指標、血漿醛固酮及腎素水平、酸鹼平衡指標以及尿pH、K+、Na+和Cl-的濃度。以便綜合分析鉀平衡紊亂的原因及其對機體代謝失調的影響程度。

低鉀血症血清鉀低於3.5mmol/L以下,稱為低血鉀症。臨床常見原因有:

⑴鉀攝入不足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術後較長時間未進食。因為人體鉀來源全靠食物提供,長期進食不足或者禁食3-4天,由於鉀來源不足,而腎仍照常排鉀,很易引起體內缺鉀造成低血鉀症。

⑵鉀排出增多,常見於嚴重腹瀉嘔吐胃腸減壓腸瘺。因為消化液丟失,消化液本身含有一定量鉀,外加消化功能障礙,吸收減少,從而導致機體缺鉀。腎上腺皮質激素有促進鉀排泄及鈉瀦留作用,當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時,均能引起低血鉀。如心力衰竭肝硬化患者,在長期使用汞利尿劑時,因大量排尿增加鉀的丟失。

⑶細胞外鉀進入細胞內,如靜脈輸入過多葡萄糖,尤其是加用胰島素時,促進葡萄糖的利用,進而合成糖原,都有鉀進入細胞內,很易造成低血鉀,代謝性鹼中毒或輸入過多的鹼性藥物,形成急性鹼血症,H+從細胞內進入細胞外,取而代之,細胞外K+進入細胞內,造成低血鉀症。

⑷血漿稀釋,也可能造成低血鉀症。

低血鉀改變了細胞內外K+含量的比例而影響了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也影響細胞膜的功能,使患者出現了低血鉀的臨床症状。最重要的是影響到心肌功能,表現為室上性心動過速、心傳導阻滯、室性期外收縮室性心動過速,嚴重者心跳停止於收縮期。血鉀低於3.0mmol/L時可能有明顯的神經症狀,表現為胃腸管蠕動減少所致的便秘腹脹骨骼肌功能出現肌無力易激若的麻痹心電圖變化為:當血鉀開始降低時,T波降低並增寬,Q-T時間延長,隨著血鉀進一步降低,伴有U波並呈雙峰,再嚴重者,出現T波倒置,ST段下移等低血鉀心電圖的特殊表現。

⒉高血鉀症血清鉀高於5.5mmol/L者,稱為高血鉀症,臨床引起高血鉀症的原因有:

⑴鉀輸入過多,多見於鉀溶液輸入速度過快或量過大,特別是腎功能不全尿量減少時,又輸入鉀溶液,尤其容易引起高血鉀症。

⑵鉀排泄障礙,各種原因的少尿無尿,如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腎排鉀障礙;

⑶細胞內的K+向細胞外轉移,如大面積燒傷,組織細胞大量破壞,細胞內鉀大量釋放入血。代謝性酸中毒,血漿的H+往細胞內轉移,取而代之,細胞內的鉀轉移到細胞外液;與此同時,腎小管上皮細胞泌H+增加,而泌K+減少,使鉀瀦留於體內。

高血鉀症状主要是神經肌肉症状,如肌肉酸痛、蒼白和肢體濕冷等一系列類似缺血現象。神經及神經肌肉聯接處的興奮性抑制,可發生心內傳導阻滯,出現心跳變慢及心律不整,引起循環機能衰竭,甚至引起纖維性顫動,最後,心臟停跳於舒張期。

高血鉀時,當其他症状不明顯時,心電圖呈現顯著的改變,血鉀高於6-7mmol/L時,T波高價而基底較窄,Q-T間期延長;當血鉀升高達10mmol/L時,會出現異常增寬的QRS波群。有時心電圖變化與血鉀濃度不一定完全一致,甚至血K+高達8mmol/L,而心電圖仍無明顯變化者也有之。

32 鈉平衡紊亂 | 酸鹼平衡紊亂概述 32
關於「臨床生物化學/鉀平衡紊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