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按摩學/腕管症候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傷科按摩學》 >> 上肢傷筋 >> 腕、手部病症 >> 腕管症候群
中醫傷科按摩學

中醫傷科按摩學目錄

腕管症候群,又稱腕部正中神經受擠壓症。是由於腕管內正中神經受到擠壓所引起的手指麻木神經症狀,臨床並非少見。但其診斷上易被疏忽,或被誤診為風濕病末梢神經炎,而不能得到及時正確治療。

【病因病理】腕管位於腕部掌面,由腕關節掌側橫韌帶(寬約1.5~2厘米,長約2.5~3厘米)與背側的8塊腕骨組成的凹面一起構成骨性纖維管。管內有正中神經和拇長屈肌腱及4個手指的指深、淺屈肌膝通過。正常情況下,屈指肌腱在腕管內滑動不會影響正中神經,但局部骨折脫位、韌帶增生肥厚,腕管內肌腱及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水腫、增生等,導致腕管相對狹窄,擠壓正中神經,而引起手部疼痛、麻木和知覺異常等。撓神經尺神經因在腕管之外,所以並無橈、尺神經受壓症状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主要症状為傷肢掌面僥側正中神經支配區三個半手指感覺過敏、麻木、刺痛或燒灼樣疼痛。一般在夜間、勞動後或溫度增高的症状加重,氣候寒冷時,傷側手指發、涼、發紺及活動不利。夜間睡眠時,病人喜將患手伸出被子外,或不時甩動,以求舒適感。〕

2.檢查可見病久者可有大魚際肌肉萎縮拇指不能完成對掌動作,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異常。叩擊腕管部或內關穴處的正中神經,可出現手部撓側掌面三個半手指放射性觸電刺痛感。腕關節掌屈90度,半分鐘後可出現手部症状加重。指壓腕管或被動背伸腕關節,則出現手部正中神經支配區放射性疼痛。

X線檢查,部分病例可有陳舊性撓骨遠端骨折、月骨脫位或腕部關節炎改變。肌電圖檢查,可提示大魚際肌出現神經變性反應

【鑒別診斷】如果符合正中神經的障礙,還要進一步查明神經受累的平面高度。 若在腕管以上受累,則前臂的撓側腕屈肌和拇、食、中三指的指深屈肌指淺屈肌應有不同程度的麻痹。因拇,食、中三指屈曲的動作表現雖在腕管以下,但其動力的肌腹卻在腕管以上,而腕管症候群正中神經受壓的部位在腕管,其前臂的正中神經並不受侵害,所以,上述三個手指雖有感覺障礙而無運動障礙。若為頸椎病神經根受壓,其表現之麻木區不單在手指,往往前臂也同時有痛覺減退區,腱反射也出現與某一神經根受壓相一致的變化,如頸5、6神經受壓,橈骨反射肱二頭肌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此外,多發性神經炎的症状,常表現為雙側性,且不局限在正中神經,尺神經和饒神經均受累,呈手套狀之感覺麻木區。

【治療】

(一)手法治療

1.原則溫經通絡,疏通狹窄,消炎止痛。

2.施術部位傷肢腕部上下,以掌面為主。

3.取穴內關外關、配陽溪曲池合谷極泉

4.施術手法揉。壓、搓、動。

5.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15至20分鐘,新傷隔日1次,陳傷每日1次。一般用中等刺激量,不宜過重、過猛。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個步驟)

(1)按摩俞穴痛點法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立或坐於傷側,用指撥檄泉,點揉曲池、陽溪穴,捏拿合谷,對壓內關、外關穴,揉壓腕部痛點。

(2)推揉前臂三陰法病人取仰臥位。術者坐於傷側,用一手掌自腕部向上推、揉至肘窩部的前臂三陰經路線2至3分鐘。

(3)揉搓腕橫韌帶法病人仰臥或坐位。術者用拇指、手掌或魚際揉腕關節3至5分鐘(以腕部掌面為主);繼之,一手托住腕關節背側面,另手大魚際橫搓腕橫韌帶部2至3分鐘。

(4)動腕分掌牽指法病人仰臥或坐位。術者雙手握拿傷肢的腕掌部,掌屈、背伸、尺偏、橈偏及旋轉活動腕關節數次;繼而,向兩側分掌3至5次,並分別牽動手指各關節,操梳手指手背結束。

(二)其它療法

1.醋離子導入或熱敷每次20分鐘,每日1次, 10次為1療程。

2.封閉療法醋酸氫化可的松12.5毫克加百分普魯卡因1毫升,作大陵穴封閉,每周1次,5次為1療程。

以上療法無效,或針刺手指痛覺消失,或痛劇者,可動員其手術減壓,切除腕橫韌帶。

參看

32 橈尺遠端關節分離伴韌帶損傷 | 手指屈肌腱鞘炎 32
關於「中醫傷科按摩學/腕管症候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