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向自Moschidae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ndj.jpg

【中文名】:麝

【拉丁文】學名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英文名】:musk deer

【中文別名】:原麝、香獐、獐子、山驢、林獐

【藏名音譯】:納瓦

【分 類】:哺乳綱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Noschidae

【體長】:70~80厘米

【肩 高】:低於50厘米

【體 重】:成年雄性體重約8千克,雌性約6千克

【壽 命】:15~19年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特 點】臍有香,字亦作麝。註:「似獐而小,有香」。產於中亞山地的一種小型粗腿的鹿,雄獸有值錢的麝囊,在鹿類中是唯一具有膽囊者 ,能分泌麝香。通稱「香獐子」;「麝香」的簡稱。亦泛指香氣 。如:麝鹿(極細的麝香粉);麝枕(香枕);麝腦(麝香精);麝酒(麝香浸制的酒) 。麝香 雄麝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體的分泌物,有特殊香氣,可制香料,也可入藥。

麝臍雄麝的臍,麝香腺所在。借指麝香。麝:原麝、香獐、獐子、山驢、林獐:哺乳綱 偶蹄目:麝科:體長:70~80厘米肩 高:低於50厘米,體 重:成年雄性體重約8千克,雌性約6千克,壽 命:15~19年,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目錄

種群差異

我國麝類資源豐富,有林麝、馬麝、原麝、黑麝和喜馬拉雅麝等5種,原麝和馬麝體較大,淺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點。原麝分布於東北、華北;馬麝見於青藏高原及鄰近各省;林麝數量多,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均有分布。麝棲居于山林。多在拂曉或黃昏後活動,聽覺嗅覺均發達。白晝靜臥灌叢下或僻靜陰暗處。食量小,吃菊科、薔薇科植物的嫩枝葉、地衣、苔蘚等,特別喜食松或杉樹上的松蘿。營獨居生活,頗警覺。行動敏捷,喜攀登懸崖,常居高以避敵害。喜跳躍,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發達的尾腺將分泌物塗抹在樹樁、岩石上標記領域。在領域內活動常循一定路線,臥處和便溺均有固定場所。棲息在某一領域的麝不肯輕易離開,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遷徙約兩個月,然後重返舊巢。 

1.原麝

原麝全身黑褐色,體高55厘米左右,體長85厘米左右,體重8~12千克,全身黑褐色。黑龍江的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大別山均有分布,進一步可分為東北原麝和安徽原麝。

2.馬麝

馬麝多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體長85~90厘米,高50~60厘米,是體型最大的品種。眼眶周圍有黃色圈,頸部背面有黑色斑塊,吻長,耳大直立,善奔跑,體後部毛色較深。

3.林麝

林麝主要分布於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肅、貴州。林麝體型小,體長70~80厘米,高50厘米,體重約9千克,是主要養殖種類。林麝前肢短、後肢長,能攀上斜樹,其所產麝香為上品。林麝毛色較深,四肢下部前麵灰棕色,後部淺褐色,眼下有兩條白色或黃白色毛帶,直達胸部。幼麝背部有斑點,長成後消失。  

形態特徵

形狀: 形狀像鹿而小,後肢明顯長於前肢,雌雄頭上均無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側蹄特別長;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頭部和四肢被軟毛。耳長直立,上部圓形。眼較大,吻端裸露。尾短。

毛色: 通體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殼內面白色,下頜白色。頸下向後至肩有兩條白紋。頸背,體背有4-5縱地土黃色斑點,腰部及臀部兩側的斑點明顯而密集,無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內側和臀部周圍淺棕灰色,四肢外側深棕色,尾淺棕色。

辨別特徵: 雄性具有終生生長的上犬齒,呈獠牙狀突出口外,作為爭鬥的武器,雄麝肚臍和生殖器之間的腺體能分泌和貯存麝香,有特殊香氣,可制香料,也可入藥。麝與獐有頗多相似處,致使古今文獻記載都有將「麝」誤稱作「獐」現象,進而造成一些研究歷史時期動物分布與變遷學者的失誤.文章在考證文獻記載相關物種的時空基礎上,綜合麝與獐不同的形態特徵與空間分布,尤其是生態環境變化與古今延續等相關情況,對歷史時期麝與獐的分布進行研究與鑒別,提出此二物種既有各自的單純分布區,也存在同域分布現象,並劃分出這些區域。  

分布情況

中國四川、湖南、湖北、青海、陝西、貴州、雲南、西藏的波密、 察隅、錯那、措美、林芝、米林、工布江達等地。

原麝分布於東北、華北;馬麝見於青藏高原及鄰近各省;林麝數量多,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均有分布。喜馬拉雅麝只分布在西藏少數地區。黑麝分布在西藏和雲南的少數地區。  

瀕危狀況

由於各種麝類動物已經成為瀕危物種,我國近日將它們均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升格為一級保護動物。目前我國麝類動物資源的總蘊藏量估計約有60萬頭,僅為50年代的五分,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為原麝、馬麝、黑麝和喜馬拉雅麝。現在我國對麝類的生存和發展,已經採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僅在其分布區內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麝類資源。而且早在50年代後期就發展了麝類養殖業,並改變了以往殺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從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學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時,可以活體取香二次,為減少破壞野生種群、擴大飼養規模、提高麝香產量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科研部門還開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養麝香腺細胞,為早日解決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礎。

麝在歷史上曾是個廣布種,種群數量巨大。近兩個世紀尤其是本世紀中葉以來,麝的分布區域逐漸縮小,資源下降很快,目前分布於亞洲部分地區(大約在十多個國家)。根據有關資料顯示,本世紀70年代俄羅斯麝種群數量在10-12萬頭間,到90年代初則下降了50%。目前,估計俄羅斯的麝種群在5.6-6萬頭間,其中在遠東的麝種群近年內下降了60%;蒙古的麝類已罕見,1985年估計是4.4萬頭,在那之後未再進行過調查統計;北韓半島種群已瀕於滅絕我國是世界麝的主要分布國,有記錄的分布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資源量和麝香產量均佔世界的約70%。

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麝資源的估計量為300萬隻左右,到90年代估計量約為50-100萬頭。80年代後,由於鋼絲套等獵具的使用和偷獵、走私現象日益嚴重,其資源受到了極大的破壞。根據各方面數據分析,目前中國麝的資源量約在50萬頭左右。  

生活習性

麝棲居于山林。多在拂曉或黃昏後活動,性怯懦,聽覺、嗅覺均發達。白晝靜臥灌叢下或僻靜陰暗處。食量小,吃菊科、薔薇科植物的嫩枝葉、地衣、苔蘚等,特別喜食松或杉樹上的松蘿。營獨居生活,頗警覺。行動敏捷,喜攀登懸崖,常居高以避敵害。喜跳躍,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發達的尾腺將分泌物塗抹在樹樁、岩石上標記領域。在領域內活動常循一定路線,臥處和便溺均有固定場所。棲息在某一領域的麝不肯輕易離開,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遷徙約兩個月,然後重返舊巢。一般雌雄分居,營獨居生活,而雌獸常與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動頻繁,有相對固定的巡行,覓食路線,通常只在標定的範圍內活動。

多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濕交林、疏林灌叢地帶的懸崖峭壁和岩石山地。很少見於平地的樹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禿嶺。  

繁殖習性

冬季發情交配( 於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發情交配),懷孕期半年,夏初產仔,每胎1~2仔。幼麝 1.5歲即達性成熟。在雌麝產仔育仔時期,雄麝泌香。麝香囊大小如雞卵,位於腹肌皮膚之間,囊口在尿道口之前約0.2厘米處。泌香期持續約1周。此時睾丸和香囊腫脹體溫略有升高,進食量減少,尿內所含17-酮類固醇明顯升高。香囊內貯滿香液,以後逐漸濃縮成半固體狀的麝香。麝香是珍貴的中藥材和優質定香劑,具濃郁香味,穿透力強,對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作用。據《本草綱目》載,麝香有「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療中風腦炎的特效藥。  

經濟價值

麝香是珍貴的中藥材和優質定香劑,具濃郁香味,穿透力強,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據《本草綱目》載,麝香有「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的功能,是治療中風、腦炎的特效藥。

麝香是麝的雄獸腹部下方生長的香腺和香囊中分泌和貯存的一種外激素或信息化合物。香囊是雄獸的副性徵之一,為橢圓形的袋狀物,埋於生殖器前的組織深處,香腺處於香囊的前方和兩側,主體部分包繞在香囊的前方,向後側方逐漸變細,伸向囊的腹面兩側。麝香由香腺部和香囊部的皮脂腺分泌形成,香腺主要是由腺泡細胞和疏鬆結締組織組成,高柱狀的腺泡細胞游離部脫離腺泡細胞進入腺泡腔,成為麝香的初香液,初香液經導管進入香囊腔後與皮脂腺所分泌的大量皮脂共同形成麝香,並進行熟化和貯存,大約需要兩個月的轉化過程,才形成粉粒狀的「螞蟻香」和顆粒狀的成熟的「擋門子香」。成熟的麝香呈咖啡色,干後為深褐色,其形狀多呈粉末狀,也有時為籽粒狀、皮膜狀和油脂狀,成分有麝香酮(0.5—2%)、灰分(7—8%)、水分(10-15%)和膽固醇酯(0.4—2.4%)等。雄獸從1歲就開始分泌麝香,3-12歲是麝香分泌最旺盛的時期,其形成和分泌過程是連續性的,但只有每年的5-7月間有4-10天的泌香旺盛期,屆時雄獸常發生睾丸及陰囊腫脹下垂,腺囊增大,拒食等生理反應。麝香在生物學上稱為外激素,具有濃厚而奇異的香味。這種香味平時是它們彼此相互辯認、增加交往,以及減少同競爭對手遭遇的通訊聯繫手段,在繁殖期間則具有吸引異性的強烈作用。

麝香在香料工業和醫藥工業中也有著傳統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四大動物香料(麝香、靈貓香、河狸香、龍涎香)之首,香味濃厚,濃郁芳馥,經久不散。我國生產的麝香不僅質量居世界之首,產量也佔世界的70%以上。然而,由於世世代代都在採用殺麝取香的方法,致使野生麝類資源越來越少,以至於在海拔較低的山地已很少見到麝的蹤跡,尤其是北方原麝,已經在新疆、河北等地消失,如果不加以保護,就會有絕滅的危險。

麝香作為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和高級香料,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朝的《神農本草經》,明朝的《本草綱目》等諸多本草藥典均將麝香列為諸香之冠、藥材中的珍品,認為它能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主治風痰、傷寒、瘟疫、暑濕、燥火氣滯、瘡傷、眼疾等多種疾病,很多著名的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大活絡丹六神丸蘇合香丸雲南白藥等都含有麝香的成分。現代臨床藥理研究也證明麝香具有興奮中樞神經、刺激心血管、促進雄性激素分泌和抗炎症等作用。  

養殖知識

1.麝的性成熟和配種年齡

動物隨著性成熟而出現的生殖能力。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只有在達到性成熟時才開始產生成熟的具有結合能力的生殖細胞

麝的性成熟期與種類、性別、氣候、飼養管理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關。麝的性成熟開始的年齡約在出生後18個月,但並不能馬上進行交配,因為早交配就早妊娠,影響麝的正常生長發育,影響生產性能。為了保持麝的健康以及獲得品質優良的仔麝,必須達到一定年齡才允許交配。營養好、發育快的母麝6~8月齡性就成熟,可交配受孕。個別發育慢的、營養不好的1歲半還不能性成熟。在人工馴養下,每1次配種年齡必須在個體發育比較完全時才可以進行。一般適宜年齡,公麝是3歲半;母麝發育好、體健壯的1歲半左右可以配種,最好在2歲半後配種。

2.麝的發情

麝為季節性發情的動物,發情交配期在10月到翌年2月份。公麝發情期較長,從9月份開始直到翌年4月份,11~12月份為發情旺期,屬於短日照發情類型。

母麝是季節性多次發情。在1個發情季節,可出現3~5個發情周期。母麝性周期為19~25天,平均為21天。發情持續時間為36~60小時,發情旺期可持續24小時。

母麝達到性成熟後,在發情時表現出發情徵候。這時母麝表現不安。允許公麝接近和爬到它的背上。母麝發情期,食量減少,陰道粘膜潮紅,並有粘液流出,陰戶略微紅脹。性興奮時,到處嗅糞、尿、嗅其他麝,排尿頻繁,臀毛豎立,尾巴翹起暴露出外生殖器。性慾強的,還發出「嘀嘀」或「咩--咩--咩」的叫聲。願意接近公麝,並接受交配。

公麝在發情期,睾丸變大,表現興奮,經常追逐母麝,並發出發情時特有的叫聲。沿獠牙流出泡沫狀的唾液,扭動身體後軀,追逐母麝,表現出性衝動。

3.麝的選種選配

為了搞好麝的配種工作,採取選出優良種公麝參加配種的辦法,選擇種公麝和組織選配是麝飼養業育種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每個麝場都應建立一定數量的育種核心群,以提高整個麝群的質量。麝場只有進行選種,實行科學養麝,才能做到選種選配。

選擇的種公麝,必須體質良好,性慾旺盛,年齡適宜,睾丸勻稱,產香量高,肥滿度適宜,並能將這些基本優良特性鞏固下來並傳給後代。

4.麝的配種

我國馴養的麝多數仍處於野生狀態,發情期公麝特別狂暴,不易接近,因此現階段麝的配種多為自然交配方式。目前生產中所採用的配種法主要是單公群母配種法、試情配種法及群公群母配種法。麝的配種法分述如下:

(1)單公群母的配種法首先根據生產性能、年齡、體質狀況,將母麝分成若干個配種小群,每群4~6隻母麝,選定放入1頭麝,不替換。

另外一種方法是以每群12~15隻母麝,選定種公麝按1∶5的比例,1次只放1頭麝,每隔5~6天替換1次。到母麝發情旺期,須2~3天替換1次種公麝。在幾天之內公麝已配2~3次以後,尚有母麝發情需要交配時,應將該母麝撥出與其他種公麝交配,以利於保持種公麝的體況良好和提高後裔品質。採用此種配種方式時,公母比例和替換時間須根據公麝的配種能力和母麝發情情況決定。配種時必須注意公母比例,及時觀察,及時調整。生產實踐證明,1∶5的准胎率和雙胎率最高。在發情配種季節,每頭種公麝可配10頭母麝,但是配得頭數過多,會損害公麝健康,降低高麝的受胎率。因此,在一個配種季節,1頭種公麝實際配3~5頭母麝是比較適的。

(2)群公群母配方法可分為兩種類型。

①群公群母1次放入,配種期間不替換種公麝的配種方法就是按1隻種公麝負擔3~4隻母麝配種比例。在配種開始時,1次將公麝全部放入配種的母麝圈內,在整個配種期,如果種公麝沒什麼問題時,可不進行撥出,如果有些公麝患病,性慾不高,體質特別衰弱,起不到配種作用,可及時將其撥出。一般撥出後不再進行補充。

②群公群母混合後,在配種期中間替換全部種公麝的配種方法全期替換次數為1~2次,配種的公母麝也是1∶3~4。有的將初次參加配種的3~4歲麝放入配種母麝圈內,引誘母麝提早發情,此時為誘情期。至母麝發情旺期到來前,按1∶3的公母比例,換入壯齡優良種公麝進行配種。配種旺期後,如有70%~80%的母麝配種已經完成,可將體弱的配種能力差的公麝撥出,再按1∶5的比例留公麝,一直堅持到配種全部結束為止。

配種工作的進行,在圈養條件下,經過選擇的種公麝於9月份放入母麝群配種。

麝交配時間短、速度快。1次射精量約為0.5~0.65毫升,每毫升精液精子數為20~30億。每天交配2~3次的公麝,每天可配2頭母麝,交配量不宜過大。

剛配完的麝,因血液循環加快,呼吸促迫,一切生理機能尚未恢復正常,不宜馬上飲水。

配種期結束後,應立即將所有公麝從母麝圈內撥出,分別予以精心的飼養管理,使其迅速恢復體況,安全越冬。

5.麝的妊娠與產仔

麝的妊娠期因麝的種類、個體特點、馴養方式以及其他外界條件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為175~190天,平均181天。據此,可推算出大致的分娩期,便於預先作準備。1胎雙仔或三仔的母麝,其妊娠期最大,平均有184~189天左右。

妊娠期的長短雖然由許多因素決定,其中主要的因素是母麝的飼養管理條件和母鹿個體特點。如母麝飼養條件好,則胎兒生長發育迅速,生命力強,產仔較早;母麝體況不佳,飼養條件差,胎兒發育不好,通常產仔較晚。

母麝妊娠後,食慾增強,採食量逐漸增多,妊娠中期採食旺盛。妊娠3~4個月後的母麝,運動小心謹慎,行動遲緩,性情安靜,容易疲倦,有時躺臥。妊娠後期(產前1~2個月),胎兒生長育較快,母體腹圍顯著增大。接近產仔前,母麝乳腺體積增大。

麝的產仔期根據其發情、配種期和妊娠期的不同而不一致。如配種提前而集中,則產仔也隨之提前與集中。一般都在5~6月產仔,個別配種遲的9月初產仔。每年繁殖1次,每次產1~3仔。圈養麝雙仔率佔80%左右,3仔極少。初產母麝多數一胎1仔。產雙胎者,仔麝多為1公1母。在一般情況下,麝在5~6月份集中產仔有利。當新生仔麝開始大量採食飼料時,正是日照時間長,氣溫適宜,青綠飼料豐盛的時期,有利於促進仔麝早期的快速生長發育和提高成活率。  

物種保護與麝香管理

我國的麝資源和天然麝香資源已處於極為嚴重的狀況,必需採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才能保證麝資源的生存、恢復、發展和麝香的持續利用。

在麝的保護方面,應大大加強保護力度,將麝從國家II級提升為I級,以提高對偷獵、走私、無證經營 等非法活動的處罰強度。同時,結合「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工作,對資源恢復到一定程度後的合理利用、人工飼養和庫存原料等作出合適的規定。在現有較高密度麝的分布、但沒有建立保護區的區域建立麝的重點保護區,使其成為資源恢復的擴散源和種質交流的基因庫。同時強化對偷獵的執法行動和其它棲息地的保護與恢復。

在麝的活體取香和人工飼養方面,應進行野生麝活捕活體取香技術的研究,如此項技術研究成功,必將極大的緩解對野生麝種群的捕殺壓力。同時結合國家西部開發戰略,在西部有合適自然環境條件的地區建立大規模的圍欄放養基地,為西部的經濟發展注入一個的活力因素。對現有的人工養麝場進行一次全面清查,扶優汰劣,制定規範,促進人工養麝向產業化規模發展,以大幅度提高人工養麝的技術水平和產香量。

在麝香的持續利用方面,為杜絕麝香的走私現象,加強麝香的統購統銷管理,應對國內現有的所有含麝香產品進行一次全面的登記,由主管部門或權威專家按急救、治療、保健和其它合理的標準確定可使用天然麝香的產品,並儘早開展麝香原料和含麝香產品的標記技術和可行性的研究工作,以保證產品中麝香來源的確定性及有關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同時,對國內麝香的生產和經營利用單位進行規範管理,根據野生麝香、家養麝香、人工合成麝香的資源、生產和使用特點,確定有區別的、合理的經營體系和使用範圍,並鼓勵有關企業直接參与麝資源的保護、恢復和發展工作。

參考

關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