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學/骶髂關節結核
醫學電子書 >> 《骨科學》 >> 骨與關節結核 >> 骶髂關節結核 |
骨科學 |
|
骶髂關節結核不多見,在兒童很少發生,多發於15歲以上青壯年,女性較多。
一、病理
開始多為骨型結核,發生於骶骨或髂骨,然後擴散至關節。大多數有膿腫形成,多數發生在關節後部,有時發生在腹股溝,臀部或會陰部,在盆腔內少見,如骶骨破壞嚴重,也可在盆腔髂腰肌部位。常因膿腫張力大自行穿破形成竇道。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發病一般較脊椎結核緩慢,往往先發現膿腫,疼痛及壓痛,又往往因膿腫破潰減壓,疼痛減輕而延誤診斷。有下背及患側骶髂部疼痛。也可有「坐骨神經痛」即轉移痛至患側臀部及股外側。但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狀不同,不放散至小腿及足部,感覺無改變,活動時疼痛加重,如翻身、坐久、上下樓、彎腰、下蹲等,站立時一般身體向健側傾斜;走路時不敢跨大步。仰臥位常感骶髂部疼痛。
檢查時在站立位脊柱前彎、後伸及側彎均受限,並有局部疼痛,但坐位時活動較好。臥位直腿抬高試驗,患側受限並有局部疼痛。壓擠或分離髂骨時患部疼痛,骶髂關節患部有壓痛,可有寒性膿腫或竇道。肛指檢查有時可摸到局部膿腫及壓痛。
X線照片檢查對早期診斷很重要,需照骶髂關節正位及斜位(關節的矢狀面),可見骨質破壞、死骨及空洞形成等。
鑒別診斷:注意與骶髂勞損,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結核和髖關節炎症等鑒別。
三、治療
由於無需考慮骶髂關節的活動度,為了縮短療程,常採用病灶清除術及關節融合術,在病的早期無死骨或膿腫形成,可只做關節融合術(從關節後部),術前宜預製前後石膏床。
如病灶局限於骶骨或盆腔內膿腫,應採用前顯露法(圖3-216),將腹膜連同輸尿管牽向對側,可見髂總動、靜脈及膿腫。膿腫位於血管外側及髂肌內側,切開膿腫壁,清除膿汁、肉芽組織、乾酪樣物質及死骨等,可見膿腫與骶髂關節相通的病變處,適當擴大顯露,進一步清除病灶,刮除膿腫壁肉芽組織,沖洗後,傷口內放入青、鏈黴素,縫合傷口。注意勿損傷腰叢神經。
(1)切口 (2)顯露膿腫及病灶
圖3-216 骶髂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前顯露法
如病灶局限於髂骨,膿腫在後部,應採用後顯露法(圖3-217)顯露髂嵴後部、髂後上棘,沿髂骨外板後緣向外下分離臀大肌,至坐骨大切跡稍上,對正骶髂關節病變部位,鑿下大小適當長方形的髂骨一塊,以顯露骶髂關節及病灶,徹底清除膿汁、肉芽組織、乾酪物質及死骨等,沖洗傷口置入青、鏈黴素。如無竇道,應利用取下骨塊或髂骨後部取骨植入一次融合骶髂關節。
(1)切口 (2)鑿開一帶蒂骨瓣向內側翻開,顯露骶髂關節
圖3-217 骶髂關節結核病灶清除術,後顯露法
如前後均有膿腫,可分次手術,先處理前部,約1~2月後處理後部,並作關節融合。
參考
脊椎結核 | 髖關節結核 |
關於「骨科學/骶髂關節結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