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脫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頸椎脫位是小兒矯形外科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3-7周歲之間。人體頸部有7個椎體,第一頸椎寰椎,第二頸椎稱樞椎,在臨床上以寰樞椎脫位最為常見,其發病機理一般認為以頸部有炎症之後,可引起同一神經節段各組織的充血,導致寰樞椎周圍之韌帶充血,而骨質吸收、疏鬆、脫鈣,因此任何輕微外傷都可造成樞椎間之半脫位

目錄

頸椎脫位的病因

一、病因:

寰樞椎脫位

寰樞椎脫位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及充血性三類。先天性寰樞椎脫位主要是由於樞椎齒狀突發育障礙和(或)寰椎橫韌帶的不健全,這是先天性寰樞椎脫位的病理基礎改變。

頸椎後脫位

作用於面、額及頦部的暴力,如引起頭頸部過度仰伸且其強度超過前縱韌帶的張應力時,則該韌帶首先斷裂。隨著暴力的持續,可引起椎間隙破裂、後方小關節仰伸、關節囊撕裂,以致因上節椎體下緣在下節椎體上緣向後滑動而出現典型的頸椎後脫位。

頸椎骨折脫位

其暴力作用更強,造成的破壞更大,臨床症状更嚴重。常見於屈曲性損傷,椎體的壓縮性骨折與小關節脫位幾乎同時發生。也可見於垂直性暴力,在引起椎體爆裂性骨折的同時,小關節出現半脫位或交鎖征,此種頸椎完全性損傷的傷情多較重,且大多數合併有頸脊髓損傷,僅少數矢狀徑較寬的「幸運性損傷」者例外。

頸椎半脫位

當頸椎遭受屈曲暴力,或處於屈曲位的頸椎受到縱向壓縮力時,受作用椎體的前方壓應力增加,而頸椎的後部結構受到張應力的作用。椎體的前屈運動過程中,相鄰椎體的瞬時旋轉中心位於椎間盤中心偏後位置,此時椎體前部為支點,張應力側為關節囊、棘間韌帶黃韌帶等。彎曲力和壓縮力的持續作用可產生兩種情況:若壓縮暴力較大,有可能導致椎體前方塌陷,有時也可使頸椎間盤後突;若暴力不致導致椎體骨折,張應力側的關節囊、韌帶可撕裂,嚴重者後縱韌帶也同時受損。外力持續作用導致上位頸椎的兩個關節向前滑動並分離移位。後方小關節突的這種向前滑動與椎間盤的病理基礎有關。若椎間盤在受力過程中功能良好,則瞬時旋轉中心不變,後方小關所受的外力主要是牽張力,只有當關節囊撕裂時才有可能脫位。當椎間盤退變,高度降低,椎間盤周圍纖維環韌帶鬆弛,椎間節段存有潛在不穩因素,暴力過程中,椎體間發生移位或瞬時旋轉中心後移或下移,頸椎的彎曲運動在後方小關節突之間產生巨大剪切力而相互滑動,導致韌帶的撕裂和小關節囊的撕裂,後縱韌帶的損傷也是椎間盤功能受損的原因之一。外力中止後,頸部肌肉的收縮作用可使已半脫位的關節又縮回原位。但也有因關節囊的嵌頓或小骨折片的阻礙而保持半脫位狀態。

頸椎脫位的症状

一、症状體征

1.頸椎半脫位的症状比較輕,主要表現在局部,如頸部易勞累,局部疼痛、酸脹、乏力;頭頸伸屈和旋轉功能受限;頸部肌肉痙攣,頭頸呈前傾、自身感覺僵硬;損傷節段的棘突棘突間腫脹並具有壓痛,椎前側也可有觸痛。

2.頸椎後脫位是指暴力使頸椎產生過伸活動引起頸椎上節椎體下緣在下節椎體上緣向後滑動而出現相應臨床症状的疾病。在臨床上,典型的頸椎後脫位十分少見。頸椎後脫位為嚴重過伸性損傷的類型之一,屬完全性損傷,多伴有脊髓受損及軟組織的廣泛性損傷,故預後欠佳。

3.頸椎椎體骨折的同時,伴有椎節嚴重脫位者,稱為頸椎骨折脫位。多伴有脊髓損傷,好發於頸4~5及頸6~7三個椎間隙。患者有明確的強烈外傷史。頸部疼痛,活動障礙,頸肌痙攣,頸部廣泛壓痛,局部症状嚴重。脊髓損傷除少數幸運者之外,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癱瘓體征,而且脊髓完全性損傷的比例較高。

4.寰樞椎脫位是一種嚴重疾病,由於寰椎向前或向後脫位,壓迫上頸髓,病人可因頭頸部輕微傷或頸椎過度屈伸而突然出現硬癱,甚至呼吸肌癱瘓而死亡,因此,臨床上要對本病有足夠的認識,及時診斷,恰當處理。

二、檢查:

可行X光檢查和CT檢查。

三、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不難得出診斷。

頸椎脫位的診斷

頸椎脫位的檢查化驗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急性期側位X線片可能無異常徵象。如果小關節仍維持在半脫位狀態時,側位片可顯示關節的排列異常。有時可以應用伸、屈位動力性攝片以顯示損傷節段的不穩定。有人推薦在拍攝伸屈位片時,患者俯臥或仰臥於拱型支架上,當發現有椎間移位後,可確診。

除X線片以外,有人利用雲紋圖來觀察和判斷有無頸椎不穩。

頸椎脫位的鑒別診斷

本病通過影像學檢查,不難與其他病鑒別診斷。

頸椎脫位的併發症

可發生以下併發症

頸椎脫位容易造成日後不穩,椎間盤的退變加劇。若椎體間的這種不穩持續存在,根據Wolf定律,椎間盤上下方椎體必然通過骨質增生,增加椎體間接觸面來增加穩定性。骨質增生可造成椎管矢狀徑變短,嚴重時壓迫脊髓,使脊髓慢性損傷,其臨床表現頸椎病相似。

頸椎脫位的西醫治療

寰樞椎脫位

寰樞椎脫位的治療目的是解除脊髓壓迫,穩定頸椎關節,防止再脫位

對於自發性寰樞椎脫位,可行頜枕牽引。對於先天性齒狀突分離、齒狀突發育不全及寰椎橫韌帶發育不全等所致的寰椎前脫位,可行顱骨牽引,直到複位和症状改善時,在局麻下行自體髂骨枕骨和第1~3頸椎融合術,或鋼絲枕骨和第1~3頸椎固定,不必行椎板切除術。 對於脫位時間久,齒狀突在移位處癒合固定,經牽引不能複位,脊髓腹側和背側均受壓者可採取手術治療。

頸椎後脫位

1伴有中央管症候群者先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對有明確致壓物者應視病情而定,有脊髓受壓症状者應酌情及早施行手術切除致壓物,或通過恢復椎管列線達到減壓目的。對無脊髓受損症状者,可先行非手術療法,待病情穩定後再決定手術切除致壓物及進行椎節融合。椎節嚴重不穩伴有發作性神經症狀者應先行牽引療法,待病情穩定後,可酌情行前路或後路植骨融合術內固定術。伴有神經症状者:應臥床,略前屈位牽引2~3周,然後再以頭-頸-胸石膏固定3~4周;也可選擇手術療法。

頸椎半脫位

牽引通常可以複位,但不必使用顱骨牽引,枕頜帶牽引就足以複位。急性期不主張手術。如在後期仍然存在損傷節段的不穩定或伴有遲發性脊髓或神經根壓迫症者,應手術治療。取頸前路檢間盤摘除、減壓及植骨融合術。若有脊髓壓迫,應施行擴大減壓和植骨固定術

頸椎骨折脫位

1.由於受傷者受力點在頭頂部,有時患者可有昏迷。現場應首先考慮有無顱腦及其他重要臟器的合併傷。注意搬運頸部的合理保護,以免加重損傷。完全性脊髓損傷者更有可能由於呼吸肌麻痹而造成呼吸困難,肺部痰液無法咳出,導致呼吸衰竭。必要時應儘早氣管切開,機械輔助呼吸

2.應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通過牽引複位或手術撬撥首先恢復椎管的正常形態,消除對脊髓的壓迫,避免脊髓變性水腫的加劇,並通過牽引維持對立。在減壓的的基礎上,應儘快地消除脊髓水腫創傷反應。

頸椎脫位吃什麼好?

可適當增加動物肝臟、魚類、貝類、海帶、雞蛋、黃豆、麥片、綠葉蔬菜蘑菇等。

參看

關於「頸椎脫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