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
A+醫學百科 >> 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 |
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呈紫紅色,且常隱埋於水腫或出血斑中,若斷若續,形似臘腸狀。動脈狹窄,壓迫眼球時不見靜脈搏動。早期視網膜尚可顯水腫,繼而出現灰白色棉絮滲出斑,若與出血斑相混合,可形成一種複雜形態的眼底改變。晚期視盤呈繼發性萎縮狀態,動、靜脈變細。出血和滲出物可以吸收,遺留不規則色素沉著,有時在視盤和受累靜脈的周圍出現新生血管
目錄 |
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的原因
靜脈的病因較複雜、與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高黏稠度和血流動力學異常有密切關係。
管壁的改變:視網膜動脈硬化在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的發病中占較大比例。最常發生的阻塞部位在篩板區和動靜脈交叉處,在這兩個部位視網膜動脈靠得很近,相鄰血管壁只有一個外膜,被同一結締組織膜包裹。動脈硬化時,受硬化外膜的限制,靜脈受壓,管腔變窄,血流變慢,導致血小板、紅細胞和纖維蛋白質沉積而形成血栓。另外,視網膜本身炎症或炎症產生的毒素也可使靜脈管壁增厚,內膜受損、以致血小板聚集,纖維蛋白質,血液細胞成分改變而形成血栓。
血液流變學的改變:血液成分的改變,特別是黏彈性的改變與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發病有關。
血流動力的改變:眼壓的增高在本質發病因素中有一定影響。因當眼壓升高時,首先影響篩板區視網膜中央動脈灌注,並影響靜脈迴流。產生血流淤滯而形成血栓。其它病變所引起血壓突然降低或血黏度增高,也可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使血流減慢,促使血栓形成。
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的診斷
主要症状為中心視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視野缺損,但發病遠不如動脈阻塞那樣急劇和嚴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視力,在中央靜脈阻塞後3~4個月,約5~20%的病人可出現虹膜新生血管,並繼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的鑒別診斷
根據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眼底表現特徵,如靜脈高度迂曲擴張及沿靜脈出血以及熒光血管造影檢查,診斷並不困難。但須與以下眼底病鑒別:
1.靜脈淤滯性視網膜病變(venous stasis retinopathy) 由於頸內動脈阻塞或狹窄,導致視網膜中央動脈灌注減少,致中央靜脈壓降低,靜脈擴張,血流明顯變慢。眼底可見少量出血,偶可見有小血管瘤和新生血管。與視網膜靜脈阻塞不難鑒別,後者靜脈壓增高,靜脈高度迂曲擴張,視網膜出血多,症状更重。
2.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一般為雙側,視網膜靜脈擴張迂曲,但不太嚴重,且視網膜靜脈壓不增高,出血散在,不如靜脈阻塞量多,常有硬性滲出,血糖增高,有全身症状可以鑒別,但糖尿病患者也容易患視網膜靜脈阻塞。糖尿病者易致視網膜靜脈阻塞,應加以重視。
3.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 病變常為雙眼對稱,視網膜出血表淺稀疏,多位於後極部,靜脈雖然擴張但不迂曲發暗。常見棉絮狀斑和黃斑星芒狀滲出。而視網膜靜脈阻塞患者常有高血壓,多為單眼發病,靜脈高度迂曲擴張,視網膜出血多。
主要症状為中心視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視野缺損,但發病遠不如動脈阻塞那樣急劇和嚴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視力,在中央靜脈阻塞後3~4個月,約5~20%的病人可出現虹膜新生血管,並繼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本病預後因阻塞的原因、部位、程度等而有很大差異。就發病原因而言,炎症引起的阻塞由於血管壁與內膜腫脹是可逆的,不同於因動脈硬化波及而引起的阻塞,後者靜脈管壁增厚、管腔狹窄由內膜下及內膜細胞增生所致,是不可逆的,故炎症性阻塞的預後優於硬化性阻塞。就阻塞部位而言,分支阻塞優於半側阻塞,半側阻塞又優於總干阻塞。就阻塞程度而言,不完全性(Hayreh所稱的非缺血性者)優於完全性(缺血性)阻塞。當然,對以上各項預後的估計,都不是絕對的。例如是否能早期形成有效的側支循環,是否能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等,均直接影響預後。黃斑部出現水腫,短期內不有消退者,勢必嚴重損害中心視力。特別是總幹完全性阻塞,熒光造影見大片無灌液壓區者,不僅致盲率高,而且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並發率亦高,預後晚為惡劣。
參看
關於「視網膜靜脈紆曲怒張」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