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動脈閉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肺動脈閉鎖定義

室間隔完整的肺動脈閉鎖(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是指主肺動脈肺動脈瓣及肺動脈左右分叉部這三者中的一處或幾處發生閉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右心室三尖瓣發育不良。室間隔完整,大動脈關係正常。

肺動脈閉鎖發病率

室間隔完整的肺動脈閉鎖(Pulmonary Atresia with 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PAIVS)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佔先天性心臟病的1%~1.5%,無性別差異。

肺動脈閉鎖臨床表現

90%以上患兒於出生時或出生後很短時間內即出現紫紺,並呈進行性加重。紫紺的程度主要取決於通過動脈導管和其他體-肺動脈交通到肺的血流量。若動脈導管小,紫紺重,存活者均有杵狀指(趾)。生長發育障礙,常有活動後心悸氣短,但蹲踞少見。如果體-肺交通較大,紫紺較輕,易患呼吸道感染,常可早期出現心衰。如動脈導管趨向閉合,則紫紺呈進行性加重。重症患兒動脈氧分壓可降至20mmHg,血氧飽和度僅為40%左右。右心衰竭多見於三尖瓣關閉不全的患者,有肝大、浮腫及心尖區奔馬律。如順產,一般患兒可發育較好,生後有紫紺,呼吸困難代謝性酸中毒

肺動脈閉鎖診斷:

通過體征、胸片、心電圖心臟彩色超聲、CT、核磁共振、右心導管及心臟造影檢查可診斷。其中CT和核磁共振可顯示肺動脈發育情況和側枝循環建立情況,右心導管及心臟造影檢查是顯示本病的關鍵。

肺動脈閉鎖自然病程:

室間隔完整的肺動脈閉鎖自然預後很差,50%的患兒於出生後兩周死亡,85%的患兒於出生後6個月死亡。死亡原因主要為缺氧和代謝性酸中毒,特別容易發生在動脈導管閉合後。少數活到兒童期的病人主要靠較大的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極個別患兒靠較大的心外側支循環活到成年。

肺動脈閉鎖治療方法:

一經診斷即應手術治療。外科大多採用分期手術治療。生後靜脈滴注前列腺素E1以延遲動脈導管閉合時間。先行體-肺動脈分流術,或同時在體外循環下行肺動脈瓣切開術;第2階段在3~5歲時建立右室到肺動脈的血流通道,閉合房間交通和心外分流。

肺動脈閉鎖手術效果:

新生兒期行姑息性手術的患兒,單獨行肺動脈瓣切開術的存活率為27%,單獨行體-肺動脈分流術的存活率為30%,同時施行上述兩種手術的存活率為79%。

早期手術死亡的主要因素為分流術吻合口大小不當。在第1次分流術後,有25%因吻合口太小需在一個月內再次手術。其次,右心室腔與冠狀動脈之間的心肌冠狀動脈竇交通、右心室高壓、年齡及左心室功能,也是早期死亡的因素。姑息性手術後未做矯治術的3年生存率為50%,5年生存率小於30%。

根治術的早期死亡率為25%,死亡原因主要是左室功能不全。應用帶瓣心外管道主要併發症是管道狹窄,需再次手術更換。長期生存的患兒心功能可恢復到Ⅰ~Ⅱ級。

關於「肺動脈閉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