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病毒

(重定向自类病毒界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類病毒(viroid),只含裸露低分子量核糖核酸 (RNA)的已知最小病原體。至今只在植物上被發現。其 RNA是具有很高鹼基配對單鏈團合環形桿狀分子類病毒病毒的主要區別是:類病毒不含蛋白質,其核酸分子量也比病毒的小得多。類病毒具有多種病毒的普遍特徵,常常被稱為亞病毒物質, 但不被歸入病毒中,因為它們缺少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類病毒是重要的植物病原體。它們沒有編碼蛋白質的基因,但可以與宿主細胞作用,利用宿主來進行它們自身的複製。類病毒為嚴格寄生物,專一性很強,通常感染高等植物,並整合到植物的細胞核內進行複製。類病毒通常通過種子或花粉傳播。

1967~1981年,T.O.迪納發現馬鈴薯紡錘形塊莖病的病原並不是過去認為的病毒,而是一種更簡單的不含蛋白質的RNA,稱為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PSTV)。以後,又陸續發現柑橘裂皮病、菊花矮化病、黃瓜白果病、菊花退綠斑駁病椰子死亡病、酒花矮化病、鱷梨日斑病等的病原也是類病毒。

類病毒具有不同於任何已知核酸的特殊結構。PSTV是由359個核苷酸組成的單鏈閉合環狀RNA,分子中包括26個由鹼基配對組成的雙螺旋區和27個單鏈內環,呈棒狀。它沒有摺疊的三級結構,其他類病毒的結構也相似。

類病毒侵入寄主細胞後能進行複製。如果用 α-鵝膏蕈鹼特異性地抑制細胞核內依賴於DNA的RNA多聚酶Ⅱ,可以阻止這種複製的進行。把多聚酶從番茄中提取出來,可在試管中以PSTV為模板複製出類病毒分子。由此可知,類病毒的複製需要寄主細胞內依賴於DNA的RNA多聚酶。類病毒侵染植物後,要經過很長的潛伏期,有時需幾個月到幾年才表現出植株矮化、節間縮短、枝葉向上、果實變形、壞死等症状(見圖)。

大多數類病毒都很穩定,在田間容易通過農具和手傳染,也可通過無性繁殖傳染後代,有的還通過種子傳染。獲得無類病毒的播種材料是目前防治類病毒的主要方法。類病毒的研究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在生命起源、分子結構與生物功能等理論研究上也具有重要意義。

類病毒(virusoid)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單鏈RNA病原體。它比病毒要小。

關於「類病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