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腎臟內分泌功能障礙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腎功能不全 >> 腎功能不全的基本發病環節 >> 腎臟內分泌功能障礙
病理生理學

病理生理學目錄

腎臟具有分泌腎素前列腺素促紅細胞生成素和形成1,25-(OH)2-D3內分泌功能。

腎素由近球細胞分泌。全身平均動脈壓降低、脫水腎動脈狹窄低鈉血症交感神經緊張性增高等,可分別通過對進球小動脈牽張感受器緻密斑受體,以及直接對近球細胞的作用而引起腎素釋放增多。腎素進入血液循環後,即使由肝細胞生成的血管緊張素原(angiotensinogen,一種α2-球蛋白)分解成為血管緊張素Ⅰ(angiotensin Ⅰ);後者在轉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 Ⅱ);血管緊張素Ⅱ在血管緊張素酶A的作用下,分解而形成血管緊張素Ⅲ(angiotensin Ⅲ)。血管緊張Ⅱ、Ⅲ均具有明顯的生理效應,主要具有收縮血管(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Ⅲ)和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血管緊張素Ⅲ>血管緊張素Ⅱ)的作用。血管緊張素Ⅱ、Ⅲ除可被靶細胞攝取外,主要為血漿中血管緊張分解酶所滅活。在休克、脫水等腎前性因素作用時,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即可增加,從而可提高平均動脈壓,促進鈉水瀦留,因而具有代償意義。但如血管緊張素形成過多,作用延續過久,則也可因腎臟血管的過度收縮而使腎小球血液灌流量和GFR顯著減少,從而造成腎臟泌尿功能嚴重障礙。腎臟疾病腎小球腎炎、腎小動脈硬化症等,均可使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活性增強,從而引起腎性高血壓,醛固酮分泌過多,則是造成體內鈉、水瀦留的重要發病因素。

(* 集合管不屬於腎小管,也不包括在腎單位內,但在功能上與遠曲小管密切聯繫,在尿生成過程中,特別是在尿濃縮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為了理解方便,此處把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障礙一併論述。)

腎髓質間質細胞可形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A2(porstaglandinA2,PGA2)、和F2α(porstaglandinF2α,PGF2α),其中PGE2、PGA2具有擴張腎血管和促進排鈉、排水的作用。因此有人認為腎內PGE2、PGA2形成不足可能是引起腎性高血壓的發病因素之一。它們對體內鈉、水瀦留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

促紅細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由腎臟皮質形成的一種激素,具有促進骨髓造血幹細胞分化成原始紅細胞,加速幼紅細胞增殖分化,促進血紅蛋白合成等作用。因此當腎臟疾病使這種激素形成減少時,就可引起貧血,這是慢性腎炎引起貧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兩側腎臟切除後依賴透析療法生存的病人,其血紅蛋白濃度仍可保持在10%左右。因此有人認為,腎臟以外的組織也可產生促紅細胞生成素。

維生素D3本身並無生物學活性,它在體內首先必須在肝細胞微粒體中經25-羥化酶系統在C-25中羥化而生成25-(OH)-D3,然後25-(OH)-D3在腎臟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粒線體中,經1-羥化酶系進一步羥化生成1,25-(OH)2-D3,才具有生物學活性。1,25-(OH)2-D3進入血液循環後,就能作用於遠隔靶組織而顯示其生理功能,例如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促進成骨作用等等。因此可以把腎臟形成1,25-(OH)-D3看成是腎臟的內分泌功能。在慢性腎功能衰竭時,由於腎臟生成1,25-(OH)-D3減少,故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因而可發生低鈣血症。這種低鈣血症用維生素D治療並無效果。故腎臟生成1,25-(OH)2-D3減少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具有抗維生素D作用的重要原因。

32 腎小管功能障礙 | 急性腎功能衰竭 32
關於「病理生理學/腎臟內分泌功能障礙」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