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遺傳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遺傳與疾病 >> 遺傳病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遣傳性疾病通常具有垂直傳遞的特徵,可由親代傳至後代。有時突變發生在配子形成(gametogenesis)時期,因此父母雙方都沒有這類缺陷, 這類患者成為起始性突變者,可能成為後代子孫患病的祖先。有些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是致死性的或明顯降低生殖力,以致這種缺陷不能傳遞。多基因型傳遞的遺 傳疾病,可能經長期一再地與正常個體婚配,而沖淡突變基因甚至消失。遺傳性疾病常具有先天性、終生性和家族性的特點。但先天性疾病並不都是遺傳病,在胎兒 發育過程中,由於環境因素或母體條件的影響,可出現非遺傳性先天性疾病。遺傳性疾病也常表現為晚發,一些致病基因的作用僅在個體發育達到一定年齡後才表現 出來。尤其是那些由遺傳基因和環境條件兩種因素支配著表現型的遺傳性疾病。因此,晚發的疾病仍可以是遺傳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常可表現為家族性,這是因為同 一家系中的成員可共同具有某一致病基因,但同一家系的成員也處於相似的生活條件和環境中,由相似環境條件所引起的非遺傳性疾病,有時也具有家族性。一些遺 傳性疾病(隱性遺傳病)僅在基因型純合子狀態下才表現出來,因而發病的機率小,相似於散發性疾病。

作為遺傳病的發病基礎,近年來的認識越 加深入。已往知之較多的是染色體畸變,畸變處出現染色體遺傳物質的得失、斷裂或位置改變而使機體出現病狀。另一方面是基因突變,是編碼基因的鹼基序列發生 變化,隨之表達和表達產物異常。這種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隨該基因所在染色體連鎖、交換,按孟德爾的自由組合及分離律傳遞給下一代,稱為孟德爾式遺傳病。 人類粒線體DNA細胞核外DNA,它的DNA突變也可致粒線體功能異常出現疾病,總稱粒線體遺傳病。粒線體遺傳病是由卵細胞胞漿內突變的粒線體DNA傳 遞給下一代的。因此表現為母系遺傳。家系中可見男女均可患病,但男患者後代再無患者。近年來人類基因研究發現,父源和母源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不能互相替 代。基因由父方傳給子女和由母方傳遞給子女時,常有不同的表現。這是由於基因在生殖細胞精子卵子分化過程中受到不同的修飾。這種現象稱為遺傳印記 (genetic mprinting)。目前認為遺傳印記的分子機制主要是DNA的甲基化。已知甲基化可以抑制基因的表達。一些基因在精子和卵子的甲基化狀態不同,因此使 該基因的表達況有所不同。高度甲基化的被印記的基因可以不表達或表達程度很低,因而可影響到疾病的發生、外顯率表現度,甚至遺傳方式。存在這種基因外的 修飾現象,也可以解釋何以來自父方和母方的某些基因不能互相替代,也可以說明一些孟德爾單基因遺傳病卻表現出非孟德爾遺傳方式。這是又被遺傳印記修飾、改 變的結果。在遺傳病基因研究上,還發現了一類疾病存在有三聯序列的高度重複現象。這類疾病有脊髓延髓肌萎縮(Kennedy病,CAG三聯體重複)、脆性 X症候群(CGG三聯體重複)、強直性肌萎縮(GCT三聯體重複)。在脆性X症候群的CGG重複序列研究中,發現正常人CGG序列重複6~54次,峰值為 29,且各種族間無顯著差異。正常男性傳遞者和女性攜帶者此序列的重複次數可分別增加到82次及83~90次,這種狀態可認為屬前突變。女性攜帶者在傳遞 給下代男性患者而發病時,男性患者的CGG重複次數可高達250~4000次。這種三聯體重複序列逐漸增加的突變形式,稱為不穩定動態突變。由於這種不穩 定的動態突變致使一些疾病發生。除上述所舉三種疾病外,1993年3月又報導了Huntington舞蹈病,也是CAG三聯體重複,但部位在基因前半部與 延髓脊髓肌萎縮在後半部不同。遺傳病的研究是當代學術進展最快的領域之一,對其發病基礎的知識日益豐富。

參考

32 遺傳與疾病 | 染色體病 32
關於「病理學/遺傳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