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鈣、磷與骨的鈣化及脫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鈣磷代謝及微量元素 >> 鈣磷代謝 >> 鈣、磷與骨的鈣化及脫鈣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目錄

骨是一種特殊的結締組織,不僅做為人體的支架組織,而且是人體中鈣、磷的最大儲庫。通過成骨與溶骨作用,不斷與細胞外液進行鈣磷交換、對維持血鈣和血磷穩定有重要作用。

(一)骨的組成

骨由無機鹽、又稱骨鹽(bonysalts)、有機基質骨細胞等組成。骨鹽增加骨的硬度,基質決定骨的形狀及韌性,骨細胞在代謝中起主導作用。

骨鹽占骨幹重的65~70%,其主要成分為磷酸鈣,佔84%,其它還有CaCO3佔10%,檸檬酸鈣佔2%,磷酸鎂佔1%,和Na2HPO4佔2%等。骨鹽約有60%以結晶的羥磷灰石(hydroxyapatite)形式存在,其餘40%為無定形的CaHPO4。據認為後者可以轉變為前者。羥磷灰石[Ca10(PO4)6(OH)2]是微細的結晶,亦稱骨晶(bone crystal)。每克骨鹽含有約1016個結晶,總的表面積可達100平方米,體液中其他離子如Ca2+、Mg2+、Na+、Cl-、HCO3-、F-,檸檬酸根等可吸附在羥磷灰石的晶格之間。骨晶性質穩定,不易解離,但在其表層進行離子交換的速度較快。

骨中鎂離子占體內鎂離子總量的50%,骨中鈉離子也占體內鈉離子總量的35%,而且大部分鈉易於交換。所以骨骼不僅是身體的支持組織,也是貯存大量鈣、磷、鈉、鎂的器官,在維持體液電解質濃度的穩定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骨鹽中的Ca2+還可與體液中的H+交換,當體液中[H+]增多(酸中毒)時,由於Ca2+H+交換,可致骨鹽溶解。

骨基質包括膠原和非膠原化合物。膠原約佔90%以上。非膠原蛋白中含量較多的是骨鈣素(osteocalcin)和骨連接素(osteonectin)。骨鈣素為一種依賴維生素K小分酸性蛋白質分子量約6000,其谷氨酸殘基在γ位羧化為γ-羧基谷氨酸,與羥磷灰石、Ca2+有很高親和力、骨連接素是附著於膠原的一種糖蛋白,易與羥磷石結合,可能作為骨鹽沉積的核心。

(二)成骨作用鈣化

骨的生長、修復或重建過程,稱為成骨作用(osteogenesis)。成骨過程中,成骨細胞先合成膠原和糖白多糖等細胞間質成分,形成所謂「骨樣質」(osteoid),繼後骨鹽沉積於骨樣質中,此過程稱為鈣化(calcification)。

關於鈣化的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研究表明下列變化可能參與和影響骨鹽的沉積:

(1)電鏡下可見成骨細胞表面突起形成很多囊泡。囊泡膜富含類脂並具有很高的鹼性磷酸酶活性,可水解基質中多種磷酸酯,使無機磷濃度升高。囊泡中富含絲氨酸磷酯,能與Ca2+緊密結合,故能有效攝取周圍基質中Ca2+。此外,成骨細胞具有鈣泵作用,可從周圍間隙中濃集鈣。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骨組織鈣化局部Ca2+和HPO42-升高,使[Ca]×[P]積升高,利於鈣鹽的沉積。

(2)正常血中存在鈣化抑制物,如焦磷酸鹽(pyrophosphate),而成骨細胞囊泡中的磷酸酶可水解焦磷酸鹽,一方面解除其抑制作用,另一方面提供了充分的無機磷作為骨鹽沉著的原料。

Graajlba.jpg


(3)基質中的骨連接素可能提供羥磷灰石結晶形成的「晶核」,促使羥磷石結晶的形成。骨鈣素則可直接結合羥磷灰石,避免羥磷灰石在局部堆積,使之有規律地沉積於膠原上。

(4)實驗表明,膠原纖維的成熟和骨樣組織的正常,是骨鹽沉著的重要前提。

骨的生成和鈣化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調節,此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進行,並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展。如發現了多種與骨生成相關的蛋白細胞因子等。

(三)溶骨作用與脫鈣

骨在不斷的新舊更替之中,原有舊骨的溶解和消失稱為骨的吸收(bone resorption)或溶骨作用(osteolysis)。溶骨作用包括基質的水解和骨鹽的溶解,後者又稱為脫鈣(decalcification)。溶骨作用同成骨作用一樣,是通過骨組織細胞的代謝活動完成的。溶骨作用主要由破骨細胞引起,可分為細胞外相和細胞內相兩相完成。

破骨作用起始於細胞外。破骨細胞通過接觸骨面的刷狀緣,溶酶體釋放出多種水解酶類,如膠原酶可水解膠原纖維,糖苷酶水解氨基多糖。同時,破骨細胞通過糖元分解代謝產生大量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質擴散到溶骨區,使局部酸性增加,促使羥磷灰石從解聚的膠原中釋出。破骨細胞產生檸檬酸能與Ca2+結合形成不解離的檸檬酸鈣,降低局部Ca++的濃度,從而促進磷酸鈣的溶解。繼後,多肽、羥磷灰石等經胞飲作用進入破骨細胞,並與溶酶體溶合形成次級溶酶體。在此多肽水解為胺基酸、羥磷灰石轉變為可溶性鈣鹽。最後,胺基酸、磷及Ca2+從破骨細胞釋放入細胞外液,再入血,可參與血磷、血鈣的組成。因骨的有機質主要為膠原,溶骨作用增強時,血及尿中羥脯氨酸增高。因此可將血及尿中羥脯氨酸的量作為溶骨程度的參考指標。

正常成人,成骨與溶骨作用維持動態平衡,每年骨的更新率約1?%。骨骼發育生長時期,成骨作用大於溶骨作用。而老年人則骨的吸收明顯大於骨的生成,骨質減少而易發生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骨鹽在骨中沉積或釋放,直接影響血鈣、血磷水平,在平時骨中約有1%的骨鹽與血中的鈣經常進行交換維持平衡,因此血鈣濃度與骨代謝密切相關。

32 鈣、磷的吸收與排泄 | 鈣磷代謝的調節 32
關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鈣、磷與骨的鈣化及脫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