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膿腫
A+醫學百科 >> 牙周膿腫 |
牙周膿腫並非獨立的疾病,而是牙周炎發展到晚期,出現深牙周袋後的一個常見的伴發症状。它是位於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組織中的局限性化膿性炎症,一般為急性過程,也可有慢性牙周膿腫。
牙周膿腫也是牙周炎的一種表現.
牙周炎是一種由於細菌侵犯牙齦和牙周組織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一種破壞性疾病,其主要特徵為牙周袋的形成及袋壁的炎症,牙槽骨吸收和牙齒逐漸鬆動,它是導致成年人牙齒喪失的主要原因。多因菌斑,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咬創傷等引起,牙齦發炎腫脹,同時使菌斑堆積加重,並由齦上向齦下擴延。由於齦下微生態環境的特點,齦下菌斑中滋生著大量毒力較大的牙周致病菌,如牙齦類桿菌,中間類桿菌,螺旋體等,使牙齦的炎症加重並擴延,導致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從而造成牙周炎。
牙周炎主要表現為牙齦紅腫、出血,不僅在刷牙時出血,嚴重時在說話或咬硬物時也會出血,牙齦顏色暗紅,由於發病伴隨水腫,局部顯得比較光亮。此外,還會有牙周袋形成,正常情況下,牙齦附著在牙齒上的齦溝僅深0~2毫米,超過兩毫米則為牙周袋。
牙周袋的形成,說明炎症已從牙齦發展到牙周支持組織,使較深層的牙周組織感染,形成慢性破壞,膿性分泌物將從牙周袋溢出。
早期的牙周炎牙齒不鬆動,只有在慢性破壞性炎症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牙周組織支持力量大為減弱時,才可以導致牙齒鬆動。
牙周炎的根源在於牙齦萎縮,最新研究發現,牙齦萎縮是由於人成年後,某種大腦激素分泌水平逐漸消失導致消化系統無法吸收牙齦最需要的維生素而造成的,可以說是人的天生缺陷,因此人在成年後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牙齦萎縮,以往口腔醫學對於牙齦萎縮是沒有什麼好辦法的。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開始出現對於牙齦萎縮逆轉再生的研究成果,採取不通過消化系統,而是從天然植物中提取能令牙齦直接吸收的類似維生素的有效營養成份,通過直接作用於口腔中令牙齦吸收,從而完成萎縮牙齦的再生過程,從而有效治療牙周炎。
目錄 |
慢性牙周膿腫的治療
慢性牙周膿腫不必作切除引流,可直接進行手術,目的在於消除膿腫的原發病灶。
1.如牙周膿腫的位置很深,牙周袋也較深,宜採用齦翻瓣術,將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膿腫內病變組織及所有感染的肉芽組織颳去。在充分暴露病損下應觀察骨板上有無竇孔,特別在根側或磨牙的根分叉區。如有骨毀壞區,則需按骨形成或骨再生的方法處理。最後去除根面剩餘的牙石,平整根面,並修去感染的軟組織內壁及竇道開口。
2.如果牙周膿腫位於牙周袋軟組織,則需作齦切除術,將膿腫和牙周袋一併切除。
牙周膿腫的分類
(a) 根據膿腫部位,分為牙周膿腫和齦膿腫(Gillette & Van House 1980,Ahl et al.1986,Carranza 1990)。齦膿腫的腫脹疼痛僅累及齦緣與齦乳頭,主要病因是異物嵌塞,可出現於既往完全健康的牙齦(Ahl et al.1986,Carranza 1990)。牙周膿腫症状相似,但部位較深,發生於深袋,根分叉和垂直性骨吸收處,常超過膜齦聯合。兩種病損組織學表現相似,但牙周膿腫位於牙周袋中(DeWitt et al.1985),而齦膿腫累及健康牙齦組織邊緣(DeWitt et al.1985,Carranza 1990)。 (b) 根據病程,分為急性和慢性牙周膿腫(Galego-Feal et al.1995,Carranza 1990)。急性牙周膿腫有疼痛,敏感,扣痛,輕壓溢膿等症状。慢性牙周膿腫則無症状或症状很輕微(Carranza 1990),常伴瘺道。Pini Prato et al.(1988)描述了1例與異物有關的歷時6年的慢性牙周膿腫。急性膿腫經瘺道或齦溝引流後可轉為慢性(Carranza 1990)。反之,慢性膿腫也會急性發作(Carranza 1990)。例如Hodges(1978)報導了1例由於大氣壓改變而急性發作的慢性膿腫。
(c) 根據數目,分為單發和多發牙周膿腫(Topoll et al.1990)。單發牙周膿腫多與局部因素導致牙周袋引流障礙有關。多發性牙周膿腫不是單純由局部因素引起,多見於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極度衰弱的患者和未經牙周治療而濫用抗生素的牙周炎患者(Helovuo & Paunio 1989,Helovuo et al.1993,Topoll et al.1990)。多發性牙外吸收者也易患多發性牙周膿腫(Yusof & Ghazali 1989)。
牙周膿腫的治療
牙周膿腫的治療一直是個難題。17世紀時路易十四以混合的牛奶和麵包軟化,引流牙周膿腫(González-Iglesias 1990)。急性牙周膿腫的治療包括兩個階段:控制急性病損;急性期控制後,恰當處理原發或遺留病損(Ammons 1996)。如果牙齒嚴重受累,預後較差,拔牙可能是最有效的(Smith & Davies 1986,Ammons 1996)。齦膿腫的治療包括:認真清除異物(Abrams & Kopczyk 1983),齦溝內刺破引流膿腫,溫鹽水漱口,24-48小時後複診(Gillette & Van House 1980,Ahl et al.1986)。 牙周膿腫的治療步驟包括:經牙周袋引流,潔刮治牙面和軟組織袋壁,消毒鹽水沖洗,治療後溫鹽水漱口;24~48小時後複診;1周後,開始牙周階段治療(Ammons 1996,Ahl et al.1986)。有時需切開或翻瓣引流,並局部使用消毒防腐劑(Carranza 1990,Ammons 1996)。
牙周膿腫是否需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療仍有爭議。一些學者不贊成全身使用抗生素,除非全身症状明顯(Lewis & MacFarlane 1986,Ammons 1996,Ahl et al.1986),有必要預防性用藥(Ammons 1996),或感染不局限(Ammons 1996)。另一些學者提倡在無法充分引流時,如腫脹彌散、疼痛劇烈的大膿腫(Lewis & MacFarlane 1986),可首選全身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的種類與使用療程也存在爭議。一些學者認為短期使用抗生素療效良好(Lewis & MacFarlane 1986,Martin et al.1997)。一些學者主張基礎治療(切開、引流、潔刮治)後輔以抗生素(Galego-Feal et al.1995)。切開引流聯合全身使用青黴素已取得很好療效(Genco 1991)。青黴素是英國治療牙周膿腫的首選藥物,有57%牙醫使用它,其次是阿莫西林(21%)和甲硝唑(14%)(Lewis et al.1990)。
Hafstrom et al.(1994)提出了一種可保持更多牙周附著的保守治療方案。即牙周袋引流後,消毒鹽水沖洗,同時僅進行齦上刮治,服用四環素2周(1g/d)。此方案被用於20例膿腫,並追蹤觀察療效(13例追蹤180天,7例追蹤42天)。結果令人滿意,牙周袋探診深度平均減小4.3mm,附著平均增加3.8mm。作者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建立引流很重要(最初4例膿腫沒有引流,僅單純服用抗生素,結果40天內2例複發);第二,避免齦下刮治可以加速組織再生。
Smith & Davies(1986)觀察了62例膿腫。其中22例在急性期被切開引流,同時全身應用甲硝唑(200mg,tid,5d)。急性期後,進行了系統牙周治療,包括口腔衛生措施,洗必泰含漱,潔刮治和根面平整,必要時還予以手術。3年追蹤後,22顆治療牙中14顆因牙周原因被拔除,僅有8顆得以保留。
頑固性牙周炎患者常發生膿腫。Fine(1994)報導了3名每年遭受3~6次膿腫的病人。對他們進行全口潔刮治,並依據齦下微生物培養和藥敏試驗合理選擇抗生素全身治療。這3名患者的治療都獲得了成功。Palmer(1984)報導了1例口服青黴素治療成功的急性牙周膿腫,受損組織得到了完全的再生。此病例可能存在異物嵌塞,消除異物並輔以抗生素使得病損完全消退。
慢性牙周膿腫有時需切齦或翻瓣治療(Carranza 1990),尤其那些伴有較深垂直性骨吸收的病例,只有手術才能緩解膿腫(Kareha et al.1981)。外科手術也用於預防性潔治後出現的膿腫,手術可消除齦下殘餘牙石,建立引流。2例病例報導證明了這種治療的有效性(Dello Russo 1985)。翻瓣進行深部刮治,同時使用強力黴素沖洗也在超過50例患者身上取得良好療效,但是科學數據不足(Quteish-Taani 1996)。
牙周膿腫的併發症
1. 牙齒缺失
牙周膿腫與中到重度牙周炎患者牙缺失密切相關(Chace & Low 1993,McLeod et al.1997)。它是維護期拔牙的主要原因(Chace & Low 1993)。反覆發生牙周膿腫,加之其他一些表現,可作為判斷牙齒預後較差的依據(Becker et al.1984)。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維護期內45%出現牙周膿腫的患牙被拔除(McLeod et al.1997)。另一項回顧性研究分析455顆預後不佳的患牙後,發現55顆(12%)的保留期平均為8.8年,而造成拔牙的主要原因是牙周膿腫(Chace & Low 1993)。拔牙是治療牙周膿腫一種常用方法。Smith & Davies(1986)研究的62例牙周膿腫中,14例(22.6%)以拔牙作為首選治療措施,9例(14.5%)在急性期後拔牙。22例治療後再次發生膿腫,其中14例在3年中被拔除。也有醫生報導牙周膿腫治療後可有令人驚奇的快速的癒合(Ammons 1996)。
2. 感染播散
大量病例報導描述了可能由牙周膿腫引起的全身不同部位的感染。這可能是治療時引起了菌血症,也可能是膿腫未經治療而發生了菌血症。
3. 膿腫治療後出現的菌血症
Suzuki & Delisle(1984)報導了1位超聲潔治的牙周膿腫患者1月後發生了肺部放線菌病。作者認為治療使齦下菌叢中的放線菌轉移到了肺部。Gallaguer et al.(1981)報導了1名沒有全身使用抗生素的牙周膿腫患者引流刮治後2周發生了腦膿腫,1月後死亡。腦膿腫細菌培養發現了產黑色素類桿菌和其他類桿菌。因此作者認為是刮治引起菌血症而導致了致命的腦膿腫。膝關節成形術感染的回顧性研究(Waldman et al.1997)發現74位感染者中有9位曾因口腔感染在2周內接受治療,細菌培養也證實膝部感染來自於口腔。9人中1人進行了牙周膿腫引流,雖全身使用抗生素也未能防止其膝部感染。是否需要對這些病人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仍有爭論。切開膿腫前,用針吸出其內容物似乎能降低菌血症的風險(Roberts & Sherriff 1990,Flood et al.1990)。
4. 膿腫未經治療引起的菌血症
齦炎和牙周膿腫引起暫時性菌血症,可導致乳腺癌患者發生蜂窩組織炎(Manian 1997),因為這些患者的防禦機能由於放療和腋部淋巴結切除而受損。口腔常是胸部和上肢的感染源(Manian 1997)。牙周膿腫與頸部壞死性筋膜炎有關(Chan & McGurk 1997),雖然該病較少見,但常與口咽和牙源性感染有關。3例相關報導顯示需手術或全身抗生素治療的壞死性海綿體炎與嚴重牙周感染有關。海綿體細菌培養發現了消化鏈球菌和梭桿菌。膿腫患者還可出現性無能(Pearle & Wendel 1993)。牙周膿腫也可使鐮形細胞貧血患者出現危像(Rada et al.1987)。這時需用抗生素治療膿腫以減輕疼痛,防止感染播散。危像解除後再進行牙周系統治療。
(出處:康強論壇)
關於「牙周膿腫」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