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外氣療法/陰陽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氣功外氣療法》 >> 外氣療法的理論基礎 >> 中醫理論與外氣療法 >> 陰陽
氣功外氣療法

氣功外氣療法目錄

陰陽是一切事物對立的概括,故《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一般來說亢進的、興奮的、熱的、動的、強壯的、光明的、無形的、輕的、向上的、向外的、清純的……等現象都屬陽;反之,衰退的、抑制的、寒的、靜的、軟弱的、混濁的……等現象都屬陰。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內外、動靜、水火、呼吸虛實等。一切對立的事物,都可按一定的屬性分為陰陽兩個方面。

一、陰陽在事物上的運動規律

(一)陰陽的對立互根:陰和陽是事物對立而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立著的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就是說,沒有陰,也就沒有陽;沒有陽,也就沒有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就是這種相互依存,相互連接的關係。

(二)陰陽的相互消長:陰陽並不是處於絕對靜止的狀態,而是有著不斷的消長鬥爭過程。陰陽之間不斷地有盛有衰,有消有長,「陰消則陽長,陽消則陰長」,在一定程度內保持著動態平衡。但如果陰陽消長超過一定的限度,打破了陰陽的動態平衡,就會造成陰陽的偏盛偏衰,產生異常現象。

(三)陰陽的相互轉化: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面轉化,陽可以轉化為陰,陰也可以轉化為陽。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又說「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這就是陰陽相互轉化的說明。

二、陰陽在外氣療法中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生理結構。就人體來講,半身以上為陽,半身以下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左為陽,右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就臟腑來說,六腑為陽,五臟為陰。就物質功能而言,功能活動為陽,物質基礎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等。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根據《內經》的理論可將人身分成三對陰陽的組合體,具體分法是:上下以肚臍為界,臍至頭頂為陽,臍至腳為陰。左右、前後則以百會會陰穴畫一中心線,左右分,則左為陽,右為陰;前後分,則背為陽,腹為陰。我們可以用外氣測試這三對陰陽體以及臟腑組織在其體表投影區的氣機,如邪正、盛衰、強弱、方向、性質等情況,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如頭部氣感強、密集、燥熱等,多為上實下虛陽盛陰虛之候,宜用外氣調整使其陽降陰升,以達陰陽平衡,水火既濟的正常狀態。

(二)根據陰陽的運動規律來練氣和治療疾病。如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六陽時(子、丑、寅、卯、辰、巳)為陽,六陰時(午、未、申、酉、戌、亥)為陰;呼為陽,吸為陰等等。在臨床實踐中,陽亢火旺的病人,練功時應注意呼氣,陰時練功,面向北方;發放外氣給患者治療則要益陰以滋陽,引陽下行以濟陰。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指導臨床診斷。如果破壞了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就會造成陰陽的偏盛、偏衰,產生疾病。一般說來,陽偏盛就會造成陰虛而致病,陰偏盛就會造成陽虛而致病。陽盛則出現熱象,陰虛也出現熱象;陰盛則出現寒象,陽虛也出現寒象。察明了疾病的陰陽屬性,就可以選擇適當的發氣方法,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等等治療原則,就是瀉其有餘,補其不足,調節陰陽的偏盛和偏衰,使其恢復相對平衡協調的正常狀態。如納涼飲冷,可以造成陰氣偏盛而出現腹痛腹瀉惡寒肢冷等脾胃寒症。用外氣療法,導陽熱之氣發放於中脘、天樞等穴,並導引寒氣從足三里陰陵泉等穴外出,便是「寒者熱之」的治療方法。

參看

32 整體觀 | 五行 32
關於「氣功外氣療法/陰陽」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