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
A+醫學百科 >> 止嗽散 |
止嗽散藥方
止嗽散藥方(一)∶《醫學心悟》卷三
[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組成]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1kg(各二斤); 甘草 (炒)375g(十二兩); 陳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9克,食後,臨臥時開水調服,初感風寒者,用生薑湯調下。
[主治]外感咳嗽,症見咳而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使用注意]本方性雖平和,但總屬辛溫之劑,故陰虛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不宜使用。如肺熱咳喘,須加貝母,知母,瓜蔞,黃芩之類,不宜單獨使用。表邪重者,亦非本方所宜。
[方義]方中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桔梗、陳皮宣肺理氣;荊芥祛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藥。七味相配,共奏止嗽化痰,宣肺解表之功。
[方論]
本方是程鍾齡氏所創訂的一張經驗方,對於多種咳嗽都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溫,能宣通肺氣,瀉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散風濕,清頭目,利咽喉,善治傷風頭痛咳嗽。紫菀辛溫潤肺,苦溫下氣,補虛調中,消痰止渴,治寒熱結氣,咳逆上氣。百部甘苦微溫,能潤肺,治肺熱咳嗆。白前辛甘微寒,長於下痰止嗽,治肺氣盛實之咳嗽。陳皮調中快膈,導滯消痰。甘草炒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所以-程氏說:「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但陰虛肺燥之虛損咳嗽,則非其所宜,這在臨症時須加辨別。
近人聶雲台氏用本方諸藥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蘿卜子60克(研)枇杷葉(去毛,包)30克煎湯,濾去渣取汁,再加生蘿卜汁60克,共和調藥粉為丸(酌加煉蜜更好),每丸如彈子大,約重8克,每服1粒,小兒減半,早晚各一次,開水化服。這對各種咳嗽奏效更好,誠如聶氏所說:「從此用無不效,風寒痰熱皆宜。」編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頗為滿意,病者亦稱道不置。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礎上有了改進,值得推廣應用。
[方歌]止嗽散為心悟方,白前百部桔甘襄,陳皮紫菀配荊芥,統治諸般咳嗽良。
止嗽散藥方(二)∶《儒門事親》卷十五
[來源]《儒門事親》卷十五。
[用法]上二味,共研為末,生薑打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時用溫酒送下。
[主治]咳嗽痰多。
[按]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止嗽丸"。
前人云: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後世合稱咳嗽。劉河間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實際上,二者往往不能嚴格分開。咳嗽的發生,總由肺氣失宣所致,治療當以宣肺為主。本方為散服用,有解表邪、宣肺氣、止咳嗽、化痰涎之效,故稱「止嗽散」。
關於「止嗽散」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