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檢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放射性核素檢查(radionuclide examination),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標記化合物對疾病進行診斷和研究的一類方法,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代醫學重要診斷技術之一。在中國於1958年前後逐漸建立起這項技術,對臨床診斷確有價值的項目已達百餘種,放射性核素檢查需要良好的放射性藥品、競爭放射分析試劑藥盒和醫用核儀器。放射性核素檢查主要分為三大類。

目錄

臟器功能測定

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然後測定有關臟器中或血、尿、便中放射性的動態變化,以了解臟器的功能。最常用的核儀器是各種功能測定儀,在體表測得放射性在臟器中隨時間的變化曲線,通過計算機或手算對此曲線進行半定量分析或根據一定的數學模型計算出各種定量參數。這種方法已廣泛而有效地應用於甲狀腺心臟腎臟和肺臟的功能測定。口服放射性標記蛋白質脂肪,測定血內放射性的增長和經糞尿排出的情況,可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將放射性標記的各種血細胞注入靜脈、測定放射性在血內消失的速度,可計算出血細胞的壽命;測定放射性在肝、脾等部位集聚的情況,可以觀察血細胞破壞或被攔截的部位。

放射性核素顯像

將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後,利用臟器和病變組織對放射性藥物攝取的差別,通過顯像儀器來顯示臟器和病變的影像 (圖1),根據病變部位攝取放射性藥物是否高於或低於正常組織,分為熱區顯像和冷區顯像。前者病變顯示為放射性濃聚,後者病變顯示為臟器影像中的放射性淡區 (圖2)。按顯像方式也可分為兩類,一為靜態顯像,一為動態顯像。靜態顯像是在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一定時間之後進行臟器或病變的顯像,主要是觀察臟器的形態、大小、位置和病變的有無、數量和大小。動態顯像則是在放射性藥物引入人體後連續地或多次間斷顯像,通過一系列的影像來觀察放射性在臟器或病變部位聚集和排出的速度和量,據以了解臟器和病變的血流灌注、血容量、臟器功能等情況,並可通過計算機處理獲得很多參數。這種動態顯像把生物化學、功能、血流和形態的信息結合有一起加以顯示,具有明顯的特點,有助於很多疾病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觀察。現在常用顯像儀器有掃描機、γ照相機和發射型計算機斷層照相機,後者又分正電子類型(PECT)和單光子類型 (SPECT)它們不僅可以提供臟器或病變的二維平面靜態和動態影像,並可給出三維圖像或任選的斷層圖像,能顯示深部組織和病變,進行真正的定量分析。放射性核素顯像已廣泛而成功地應用於各種腫瘤和轉移灶的探測和性質鑒別,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診斷和病變顯示,心功能測定,局部腦血流、腦功能受體功能和密度的測定,肺栓塞診斷,分腎功能尿路通暢情況的觀察,和器官移植監測等方面,是目前核醫學的主要內容。

競爭放射分析

利用競爭結合的原理,將特異的免疫反應或受體配基反應等與靈敏的放射性測量技術結合起來形成的一種超微量分析方法。此法已可測定血、尿各種體液和組織內的 300多種激素、某些腫瘤和病毒的相關抗原、藥物、受體等的含量,最小檢出值一般可達ng至pg水平(10-9~10-12g),有的已接近fg(10-15g),較一般生物化學分析的靈敏度提高千倍至百萬倍。因此本法已成為內分泌疾病診斷和研究、藥物血濃度監測、某些腫瘤和傳染病的診斷分型和受體研究為不可少的手段,應用廣泛。

競爭放射分析無需將放射性物質引入體內。臟器功能測定和顯像則需將放射性藥物引入體內,但其量極微,現已基本上改用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故人體在一次檢查吸收的輻射劑量很低,一般皆低於X射線常規檢查,所以是安全的。

呼吸系統放射性核素檢查循環系統放射性核素檢查消化系統放射性核素檢查泌尿系統放射性核素檢查核醫學技術

參考書目

馬寄曉、劉秀傑主編:《實用臨床核醫學》,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90。

參看

關於「放射性核素檢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