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放射性核素檢查
醫學電子書 >> 《神經病學》 >> 神經系統疾病的輔助檢查 >> 影象學檢查 >> 放射性核素檢查 |
神經病學 |
|
放射性核素檢查是通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給人體以放射性元素或其標記物,經掃描儀掃描後再經計算機處理轉化為圖象,用以診斷人體器官或某部位疾病,神經科應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放射性核素腦顯影:正常情況下,包括放射性物質在內的某些物制質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當腦部病變時,血腦屏障破壞,這些物質(最常用的99鎝)可以進入腦組織,使病變區放射物質造成倍乃至成十倍地增加,使用掃描儀或γ照像機即可掃描到放射物質濃集的圖象。根據其部位與形狀,對腦部佔位性病變、腦血管病、顱內損傷的鑒別診斷和定位等提供幫助。
(二)放射性核素腦脊液顯影:將示蹤放射性藥物注入蛛網膜下腔或腦室,隨同腦脊液進行循環,在不同的時間用γ照像機或掃描儀掃描顯影。根據核素在蛛網膜下腔和腦室的滯留情況,對腦脊液漏、蛛網膜囊腫和腦室佔位性病變等提供診斷依據。對脊髓壓迫症也可明確有無椎管梗阻以及病變的部位。
(三)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核醫學方面的新技術,它的作用與CT或MRI不同,後者是反映腦的結構改變,PET則著重於腦部生理或病理活動的變化,故可以對腦局部血流量、氧代謝和葡萄糖代謝進行研究。其方法是給被檢者靜脈注射18氟脫氧葡萄糖等能發射正電子的放射性製劑,由於18氟脫氧葡萄糖參與腦的代謝,產生一系列變化,經掃描儀掃描和計算機處理後,即可算出葡萄糖代謝、血流量和氧耗量,並以彩色圖顯示。PET可應用於癲癇、腦瘤、脫髓鞘病、腦血管病以及精神病的診斷研究,為精神病、抗腫瘤藥物、抗痙劑和鎮靜劑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因為這些病和藥物都與葡萄糖代謝有關。由於設備昂貴,實驗室龐大複雜,國內剛開始引進。
(四)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SPECT的基本原理是把能夠放出純粹γ光子的放射性核素或藥物注入或吸入人體,該物質在腦內的分布與局部血流量成正比,即核素濃集於血流豐富的腦組織中,發出γ射線,由顯像儀接受,經計算機處理,以三維顯象技術顯示出清晰圖象。由於SPECT主要是利用示蹤劑進行顯影,以測定腦血流量與腦血溶量,而腦部多種疾病與此有關,故對腦卒中、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腦瘤、癲癇、腦外傷、腦梗塞、痴呆、多發性硬化等都可獲得滿意的輔助診斷效果,對腦梗塞發現率早於CT,對闐癇的定位優於CT,對後顱凹病變可彌補CT的不足,還可對各類痴呆進行鑒別,對於腦卒也有一定參考價值。與PET相比,獲得圖象相似,但價格要低廉的多。
(五)腦血流量(γCBF)測定:腦血流量測定是通過對全腦或腦局部血流量的測定,用以反映腦循環的生理或病理狀態的一種檢查方法。對腦局部血量的研究,不僅對腦血管病診斷有幫助,而且對治療和予後判斷亦具有重要意義。常用的方法有:
是在一定單位時間內吸入133氙與空氣的混合氣體,在兩側大腦表面用28個校準的碘化鈉探測器,測出133氙清除曲線,輸入計算機處理,即可得出不同部位的腦局部血量及圖象,正常人腦灰質平均血流量為64.74± 5.49ml/100g/min。腦血流量隨年齡增長而降低,40歲以後影響較大,其計算公式為:某年齡血流量=73.4-0.202×年齡±11。左右兩側,男女之間,腦體勞動之間無顯著差異。由於檢查方法具有無創傷性,無痛和安全等優點,且能分別顯示大腦灰.白質的血流量,為腦循環生理研究及閉塞性腦血管病的定位.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2.氙CT法:
先給患者做頭顱CT掃描,平均5層,每層掃兩次,取平均值(即所謂基礎片),爾後給患者吸入一定時間的氙.氧.空氣三者混合氣體,再掃描一次(即所謂增強片),將基礎片與增強片做數字減影處理及計算,便可獲得血流量圖。簡言之,即是在氙吸入前後各做CT掃描,比較前後CT值的不同,通過電腦可計算出各部的血流量。其不足之處是掃描次數多,吸收X線劑量較大.檢查期間頭部固定不動,對神志不清的患者有一定困難。
參看
腦超聲波檢查 | 神經系統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 |
關於「神經病學/放射性核素檢查」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