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磁共振成像
醫學電子書 >> 《神經病學》 >> 神經系統疾病的輔助檢查 >> 影象學檢查 >> 磁共振成像 |
神經病學 |
|
又稱核磁共振,是近十年來開展起來的一種生物磁學核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高強的外加磁場和附加脈衝磁場,改變體內原子核運動的方向,再用特定頻率的射頻脈衝激發原子核產生磁共振現象,在停止射頻脈衝發射後,被激發的原子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這些能量信號由MRI機的探測儀所接受,經計算機處理後,獲得完整、清晰的共振圖象。與CT相比,MRI優點在於:①無放射性、對人體無害,適用於年老體弱或過敏性體質不能做CT增強掃描者,並能在不改變體位的情況下,獲得不同位置的斷層圖象;②分辨度高,解剖顯示清晰,不僅能清楚地區別腦和脊髓的白質和灰質組織,並能發現直徑1mm的病灶(CT僅辨別5mm以上的病灶),且能診斷CT難於分辨的血管組織、後顱凹腫瘤、腦幹病變、脊髓空洞症、蛛網膜腫瘤和多發性硬化等疾患,以及顯示由於等密度而在CT上無法顯示的組織,大大提高了診斷率。③能清楚顯示肌肉病理結構,為神經源性疾病與肌源性疾病的鑒別提供了依據。MRI的缺點是對腫瘤內部結構的顯示,有時不及CT增強掃描;對鈣化灶和骨密度的辯認,也不如CT敏感;此外對體內有起搏器等金屬異物者,禁忌檢查。
參看
神經放射線檢查 | 腦超聲波檢查 |
出自A+醫學百科 「神經病學/磁共振成像」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A5%9E%E7%BB%8F%E7%97%85%E5%AD%A6/%E7%A3%81%E5%85%B1%E6%8C%AF%E6%88%90%E5%83%8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神經病學/磁共振成像」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