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學/神經放射線檢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神經病學》 >> 神經系統疾病的輔助檢查 >> 影象學檢查 >> 神經放射線檢查
神經病學

神經病學目錄

放射線檢查是利用X線穿透人體時,由於人體組織有厚度和密度之差,故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從而使人體內部結構在熒光屏或X光片上顯示影象,以了解人體各結構的解剖病理變化,達到診斷的目的。其在神經科的應用有下列幾種:

(一)頭顱平片:可觀察顱骨的大小、形狀、厚度、密度以及各種結構變化,如骨縫分離、腦回壓跡顱骨骨折、缺損和破壞,骨質疏鬆骨質增生等,這些都有助於顱腦疾病的診斷。除常規拍攝正位(前後位)和側位外。還可根據臨床特殊需要拍攝特殊位置。如:①頦頂位:即顱底位,可觀察顱底尤其顱中凹如卵園孔、棘孔破裂孔等結構。②額枕位:即湯氏(Towne)位,觀察後顱凹、內聽道、岩骨錐部、枕大孔枕骨等處。③眼眶位:即柯氏(Caldwe)位,觀察眼眶、蝶骨大小翼和眶上裂。④53°後前斜位:即視神經孔位,觀察視神經孔、前床突、眶頂和後組篩竇。⑤45°後前斜位:即斯氏(Stenvers)位,觀察內聽道、岩骨錐部、乳突內耳。⑥蝶骨局部位:觀察蝶鞍情況。

(二)脊椎平片:脊髓椎骨的病變,常能反映在脊椎骨質結構上,因此脊椎平片是基本檢查方法之一。常規檢查攝取正側位片,以了解脊椎生理曲度,椎體有無畸形破壞、骨折脫位、壓縮變形和骨質增生,椎間隙有無變窄,椎弓根有無變化等。如要了解椎間孔是否擴大或破壞、狹窄、須攝左、右斜位片。

(三)腦室造影:顱骨鑽孔後,用穿刺針側腦室注入過濾空氣或碘苯脂、康銳(Couray)等對比劑,再行攝片,觀察腦室系統有無擴大、變形、移位、充盈缺損等,以明確有無占性病變,目前多為CTMRI所取代,已很少應用。

(四)脊髓造影:脊髓造影是經腰穿或小腦延髓池穿刺將水溶性或油性含碘造影劑注入蛛網膜下腔,在熒光屏上觀察造影劑的形態和充盈活動情況,可有助判斷椎管內佔位病變,蛛網膜粘連以及脊髓血客畸形等;對佔位性病變尚獃根據阻塞端的部位及其形態,了解病變在給行方向上以及在髓內餐或硬膜內外的確切位置。油劑造影劑在椎管內吸收緩慢,有發生粘連性蛛網膜炎的可能,造影后應盡量將造影劑抽出。水溶性碘吸收較快,無上述弊病,但不能從容觀察病變情況。對頸段和腰段病變,也可將氧氣或堵塞濾空氣注入蛛網膜下腔攝片,稱為脊髓氣造影,但顯影效果較差。CT和MRI向世後已取代了大部分脊髓造影的適應症

(五)腦血管造影:將泛影葡胺泛影鈉等含碘顯影劑直接由動脈穿刺注入頸或椎動脈內,或經肱、股動脈插管選擇性地注入頸或(和)椎動脈內後,立即攝影。可發現腦血管有無狹窄閉塞、充盈缺損、移位或其他結構改變。以判斷顱內外血管有無血栓動脈瘤動靜脈畸形等病變,或間接了解附近有無佔位性病變。根據臨床需要,如選擇不同的攝象時間,也可顯示微血管和靜脈圖象。術前須做碘過敏試驗,術後須注意穿刺局部有出血血腫。如將顯影圖象經電腦技術處理使骨質部不再顯影,可使血管影象更為清晰,並能發現被骨質結構所掩蓋的微小病變,稱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圖象還可隨時貯存,必要時重新加以顯現。

(六)電子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CT):是將高敏的探測器在X線對人體組織不同層面掃描過程中獲得的對X線不同吸收值的信號,經計算機處理後,重建人體斷面圖象的X線診斷方法。本法解決了傳統X線斷層攝影解析度不高的缺點。CT機在設計上將水的吸收能量定為0,空氣定為-1000,骨骼定為+1000,稱為CT值,並根據所要觀察組織的CT值範圍高速儀器的「窗寬」。凡密度大於或小於窗寬者,分別稱為高密度(白色)或低密度(黑色)圖象。由於其解析度高,圖象清晰,形象直觀,診斷準確性高,又無創傷和危險性,是放射診斷領域中一個重大突破,例如,它解決了小量腦出血、腔隙梗塞、多發性腦部小膿腫以及腦囊蟲等為過去無法直接確診病例的診斷問題,並基本上取代了氣腦和腦室造影。此外,對CT值與正常腦組織相近的病變,還可靜脈注射造影劑,使病變組織密度增強,提高了診斷率,稱為增強掃描。也可將空氣、氧氣注入蛛網膜下腔進行CT掃描,稱為腦池造影,以顯示小腦橋腦角等處較小的腫瘤

CT的缺點是,當腦和脊髓與病變為等密度時(如24小時內的腦梗塞或3-4周時的腦血腫),則無從顯影;對後顱凹病突,由於骨質重疊解析度較差;此外,也不易顯示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等。

32 影象學檢查 | 磁共振成像 32
關於「神經病學/神經放射線檢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