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靜脈硬索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沿淺靜脈走行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並伴有紅腫、灼熱、疼痛壓痛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以上症状見於血栓性淺靜脈炎

目錄

局部靜脈硬索狀的原因

化學藥物刺激引起的淺靜脈炎,靜脈內注射各種刺激性溶液,如:高滲性葡萄糖溶液、各種抗生素烴化劑、有機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淺靜脈內膜上釀成化學性刺激,導致較為廣泛的損傷迅速發生血栓形成,繼而出現明顯的炎性反應。

導管作持續性輸液常可使靜脈壁遭受直接損傷致血栓形成,並迅速出現炎症反應。常見於大面積燒傷、嚴重創傷及大手術等危重病人。

下肢靜脈曲張時無論是屬於大隱靜脈小隱靜脈的屬支,由於靜脈血瘀滯足靴區皮膚。常因營養性變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張的靜脈受缺氧炎症性損害導致血栓性淺靜脈炎

局部靜脈硬索狀的診斷

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男女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發生於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於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臨床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生紅腫、灼熱、疼痛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屬於中醫血痹脈痹腫脹血瘀的範疇。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痹」。

局部靜脈硬索狀的鑒別診斷

由於病因和病理以及臨床特點的不同,又把肢體、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良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把間歇性、複發性的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1、良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發生於下肢者,多見沿靜脈走行紅、腫、熱、痛,紅腫漸消時,出現棕色條形表現,其下可觸及索條。發生於胸腹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觸及條索狀硬物。結合有輸血輸液外傷,牽拉傷病史,即可確診。

2、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根據血栓性淺靜脈炎複發和遊走的特點,診斷並不困難。

3、四肢血栓性淺靜脈炎,主要查血常規化膿性淺靜脈炎,白細胞計數可達20×109/L,對診斷有懷疑病人可行病理檢查。青壯年人,有靜脈曲張病,近期局部受創傷或受風寒濕侵襲,或近期有靜脈輸注藥物史或有靜脈血管損傷病史。下肢或上肢局部表淺靜脈,沿靜脈走行方向突然出現紅腫、熱、痛,條索狀物或結節。全身可有輕度發熱,血白細胞輕度升高。若有靜脈留置導管,突然出現寒戰、發熱、白細胞增高,局部腫脹,拔出靜脈導管時,帶有膿汁應考慮此病。

4、胸腹壁血栓淺靜脈炎,本病多發生於青、中年人,胸部有牽拉扭挫等外傷或手術史。胸腹壁自發性疼痛,可顯見直線形或迂曲狀靜脈,觸之疼痛、硬韌,呈條索狀或結節狀。患側上肢高興或胸腹壁過伸時疼痛加重,並可沿條索走行部位,出現弓弦狀凹陷淺溝。

臨床上的多發病常見病。男女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發生於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於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臨床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生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著。屬於中醫血痹脈痹、腫脹、血瘀的範疇。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痹」。

局部靜脈硬索狀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適當保暖:大家知道,在溫暖的環境中血管會擴張,皮膚色澤變得紅潤;反之皮膚便顯得蒼白。因此,在寒冷季節和在有空調的房間中適當保暖,這對於脈管炎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寒冷將使血管收縮血流量更加減少,缺血引起的症状愈加嚴重。

防止創傷,及時治療:創傷不僅加重血管損傷痙攣,而且使已處於缺血狀態的肢體抗感染力下降,造成傷口不易癒合。即使是通常不予重視的黴菌感染,如足癬等,也會對患肢造成威脅,因此,避免足部碰撞、壓傷,一旦發生外傷或足部黴菌感染應及時治療。

患肢鍛煉: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防止肌肉萎縮,而且使肢體的血流量增加,促使血管側支開放,保持肢體活動能力。但是,患肢鍛煉不能操之過急,活動量要適當。因為患肢本身處於缺血狀態,過度活動時必然加重症状。這裡所說的活動適當,就是以不引起肢體疼痛為度。

降低血液黏稠度:血液流動速度緩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可引起血栓形成,使原已狹窄的動脈完全阻塞。治療上可多飲水,平時多食黑木耳,並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

參看

關於「局部靜脈硬索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