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竇性心律失常
A+醫學百科 >>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 |
竇性心律失常(sinus arrhythmia)指竇房結發生的激動不勻齊,使心率呈現時快時慢的現象,脈搏在吸氣時加速而在呼氣時減慢,快慢相差>0.12s,是小兒時期常見的生理現象。此現象在心動過緩時較多見,但在發熱、運動或服阿托品之後,就會消失。少數病例心律失常較明顯,可疑為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或過早搏動,應做心電圖以鑒別。遊走心律在兒科多見,為竇房結起搏點在竇房結內或竇房結與房室結之間遊走不定,P波形態及P-R間期呈周期性改變,常伴有竇性心律失常。其臨床意義同竇性心律失常。
目錄 |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竇性心律失常多見於健康小兒,其中3歲以後兒童多見,嬰幼兒少見,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現,而當心率增快時或運動、清醒時心律可變整齊。藥物如洋地黃、嗎啡、β受體阻滯藥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兒。
(二)發病機制心律失常的分類及產生機制:心律失常按其發生原因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激動形成失常 可分為兩類:竇性心律失常及異位心律。竇性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失常、遊走心律及竇性靜止。異位心律指激動發自竇房結以外的異位起搏點。如竇房結自律性降低或激動傳導受阻,次級起搏點發出激動,防止心臟停搏,稱為被動異位心律,發生1~2次者稱逸搏,3次以上者為逸搏心律。如次級起搏點的自律性增高,發出激動的頻率超過竇房結的頻率,搶先一步在竇房結之前發出激動,稱為主動性異位心律,發生1~2次者稱為過早搏動,連續3次以上者稱心動過速,其頻率更快而有規律者稱撲動,更迅速而無規律者稱顫動。異位心律根據起搏點的不同,可分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
2.激動傳導失常 由於生理不應期所引起的傳導失常稱為干擾,最常發生在房室交界區,如果連續多次激動都在房室交界區發生干擾稱為干擾性房室分離。病理性傳導阻滯可發生在竇房結與心房之間、心房內、交界區及心室內,分別稱為竇房傳導阻滯、房內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及束支傳導阻滯。當激動通過房室旁路使部分心室先激動,稱為預激症候群,此屬於傳導途徑異常。
3.激動形成和傳導失常並存 如並行心律,異位心律伴外傳阻滯等。小兒心律失常中以竇性心律失常最為常見,其中以竇性心動過速居首位,其次為竇性心律失常,僅此兩項占心律失常心電圖的78.6%,兩者多數為生理現象。北京兒童醫院心電圖室1969~1974年檢出心律失常1039份共有各種心律失常1196例(不包括竇性心動過速及竇性心律失常),比較各種心律失常發病的百分比,可見過早搏動(期前收縮)的發病最高,其中室性最多,房室傳導阻滯次之,以一度見。小兒心律失常發病數與成人不同之處,主要是心房顫動較成人顯著減少,只佔0.6%,而成人心房顫動僅次於室性期前收縮,居第2位。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症状
竇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伴臨床症状,常於聽診或心電圖檢查時發現,竇性心律失常可與呼吸的周期有關,吸氣時加快,呼氣時減慢。竇性心律失常無臨床意義。 根據臨床特點和輔助檢查結果,排除器質性心臟病和其他病因後確診。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診斷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檢查化驗
(1)竇性P波。
(2)心律失常與呼吸有關,呼氣時減慢,吸氣時加快,屏氣時心律轉為規則。
(3)同一導聯上,P-P間距相差0.12s以上。
2.非呼吸性竇性心律失常
(1)表現與呼吸性竇性心律失常基本相同。
(2)心律失常與呼吸周期無關。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鑒別診斷
1.竇性阻滯及竇性靜止
(1)P-P間期改變均系突然發生,而竇性心律失常無規律。
(2)竇房阻滯的長P-P間期為基本竇性節律間隔的簡單倍數(二度Ⅱ型)。
(3)或P-P間期進行性縮短,出現文氏現象(二度Ⅰ型)。
2.房性期前收縮
(1)房性期前收縮P′波與竇性P波形態不同。
(2)基本心律可勻齊,期前收縮時提前,其多伴有不完全性代償間歇。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併發症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應注意某些如洋地黃、嗎啡、β受體阻滯藥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應積極預防各種心臟疾病。
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1.竇性心律失常不需治療。
2.有原發病者則對症治療。
( 二)預後良好。
參看
關於「小兒竇性心律失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