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骨空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一輸穴 >> 骨空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自「督脈少腹」至「治督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又見本書《督脈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風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風為百病之源,風初入身凡有五種:一者振寒,二者汗出,三者頭痛,四者身重,五者惡風寒。□觀虛實,取之風府。風府,受風要處也。

平按:《素問》無「於岐伯」三字;「惡風寒」作「惡寒」。注「觀」上所缺一字,謹擬作「須」。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

大風,謂眉鬢落,大風病也。在上椎者,大椎上入腦戶而至風府。

大風汗出,灸□□,□□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應手。從風增風,刺眉頭

上□,一之反;下□,火之反。謂病聲也。風起則風病發,故曰從風,皆取於攢竹也。

平按:「增風」《素問》作「憎風」。

失枕,在肩上之橫骨間。

失枕為病,可取肩上橫骨間,謂柱骨間。

平按:《素問》無「之」字。

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除□絡季脅引少腹而痛。

折使中也,謂使引臂當肘,灸脊中,除□絡季脅與少腹相引痛病也。

平按:《素問》「□」上無「除」字。

脹,刺□□。

在足太陽,故大腸脹,刺□□也。

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九窌與痛上,九窌在腰尻分間。

八窌與腰輸為九窌,此經「窌」字音「聊」,空穴也。

平按:《素問》「九窌」均作「八髎」。

鼠瘺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膝外解營。

寒熱府在膝外解之營穴也,名曰□關也。瘺,音漏也。

平按:「膝」上,《素問》有「附」字。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凡取膝上外解使拜者,屈膝伏也。取湧泉者,屈膝至地,身不伏為跪也。

平按:「使之跪」下,《素問》有「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沖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沖脈為病,逆氣里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凡八十一字。

督脈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

骨中,尻下大骨空中也。下入骨空中,女子系尾穴端,男子循陰莖也。

平按:《素問》「督脈」下有「者」字;「起」下有「於」字。

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

督脈絡也。繞陰器合於纂間,繞纂後複合,然後亦分為二道,繞臀至足少陰及足太陽二絡,合足少陰之經,上陰股後廉,至脊屬腎,尋足太陽脈,從頏顙上至目內眥而出也。

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而止;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

從目內眥出已,兩道上額,至頂上相交已,左右入腦中,還出兩箱別下項,各循肩髆之內,俠脊下至腰中,各循脊膂,還復絡腎,從頏顙出兌端,上鼻上,下項,下至骶骨

氣發於穴,余行之處,並不發之穴也。

平按:《素問》「顛」作「巔」;「絡腎」下無「而止」二字「纂」作「篡」,說見前。注「上額至頂」,「頂」袁刻作「項」;「頏顙」袁刻誤作「頑顙」。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有人見此少腹直上者,不細思審,謂此督脈以為任脈,殊為未當也。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字,□痔遺溺嗌干。督脈生病治督脈,

此八種病,循督脈而生,故療督脈之穴也。

平按:《素問》「不字」作「不孕」。

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以下言療督脈穴。骨上,量是骶骨。骨上,督脈標也。臍下營者,營亦穴處也。

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有音,上氣喘鳴聲也。喉中央,廉泉也。缺盆中央,天突穴也。

其病上沖喉者治漸,漸者上俠頤。

上俠頤者,是大迎穴道也。

平按:《素問》「治」下有「其」字。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伸不得屈,骨病。蹇,紀偃反。在髀輔骨以上,橫骨以下,名楗也。

坐而膝痛,治其機。

俠□①骨相接之處,為機。

①「□」蕭本原作「□」。今據仁和寺本改。

立而暑解,治其厭關。

人立肢節解處熱,治其厭關。厭關,骸關也,□膝骨相屬,屈伸之處也。

平按:「厭關」《素問》作「骸關」。注「骸關」上,袁刻脫「關」字。「□膝骨相屬」,袁刻作「痛引膝骨」,查原鈔本「膝骨」上缺一字,「膝骨」下不缺,袁刻將「膝骨」上所缺一字作「痛引」二字,又將「膝骨」下「相」字遺落,與原本不合。平擬將「膝骨」上所缺一字作「與」,文義較順。

膝痛,痛及母指,治其膕。

母指,小母指也。足少陰、足太陽皆行膕中至足小指,故療其膕也。

平按:「母指」《素問》作「拇指」。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

膕上髀樞為關也。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

背內,謂足太陽背輸內也。

連□若折,治陽明中輸窌;

膝痛不得屈伸,連腳□其痛若折者,療足陽明中輸,謂是巨虛上廉也。窌,輸穴也。

平按:《素問》「□」作「胻」;「輸窌」作「俞髎」。

若別,治巨陽、少陰滎。

若□痛若別,可治足大陽②、足少陽二脈滎穴也。

平按:「陽滎」《素問》作「陰滎」。

②「足大陽」,蕭本與仁和寺本同。古文「大」與「太」通,當作「足太陽」為是。

淫濼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踝上四寸。

濼,羅各反。淫濼,膝胻痹痛無力也。外踝上五寸,足少陽光明穴也;少陽維者,在四寸中也。

平按:《素問》「淫濼」下有「脛痠」二字;「外踝上四寸」作「外上五寸」。

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項橫骨為枕。

膝輔骨上,橫骨下,為楗;當膝解處,為骸也。項橫骨,項上頭後玉枕也。髖,孔昆反,又音完。

平按:《素問》「患骸」作「連骸」;「項」作「頭」。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六穴。

前已言水輸,今復重言者,此言水骨空,水輸主骨,故重言也。

平按:《素問》「一行」下有「行五,踝上各一行」七字。

髓空腦後三分,在顱際兌骨之下,一在新纂下,一在項中復骨下,[平按:「三分」,趙府本《素問》作「五分」;「腦」上有「在」字;「兌」作「銳」;「新纂」作「齗基」;「項」下有「後」字。]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右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陽,去踝四寸兩骨之間。[平按:《素問》「在陽」作「在背陽」;「兩骨」下有「空」字。]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股際骨空在毛中動脈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遍骨有滲理,毋髓空,易髓無空。

言骨上有空,五穀津液入此骨空,資腦髓也。此骨空種數所在難分,此皆可知者,不可知者故置而不數也。「兩肩」,有本為「唇」也。

平按:《素問》「動」下無「脈」字;「遍骨」作「扁骨」;「滲理」下有「腠」字;「毋髓空」,「空」字作「孔」。

參看

32 氣府 | 卷第十二營衛氣 32
關於「太素/骨空」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