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腑病合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一輸穴 >> 腑病合輸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見《靈樞》卷一第四《邪氣臟腑病形篇》。自「五臟六腑之氣」至「此胃脈也」,見《甲乙經》卷四第二下篇。自「大腸腑者」至「取三里」,見《甲乙經》卷九第七。自「小腸病者」至「取巨虛上廉」,見《甲乙經》卷九第八。自「三焦病者」至「取之委中央」,見《甲乙經》卷九第九。自「膽病者」至「陽陵泉」,見《甲乙經》卷九第五。自「刺此者必中氣穴」至末,見《甲乙經》卷五第一下篇。惟自「大腸」以下,《甲乙經》文義雖同,編次前後小異。

黃帝曰:余聞五臟六腑之氣,滎輸所入為合。今何道從入?入安連過?願聞其故。

問臟腑脈之滎輸之合,行處至處也。

平按:「輸」《甲乙》作「俞」。「今」《靈樞》、《甲乙》均作「令」。「連過」《甲乙》作「從道」;無「願聞其故」及下「岐伯答」七字。

岐伯答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

此言合者,取三陽之脈別屬腑者稱合,不取陰脈。以陽脈內屬於腑,邪入先至於腑,後至於臟故也。

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

五臟六腑,滎輸未至於內,故但療外經之病。此言合者,唯取陽經屬內腑者,以療內腑病也。

平按:《甲乙》「外」下有「臟」字。

黃帝曰:治內腑奈何?岐伯答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入於三里,

胃氣,循足陽明脈,合於三里,故胃有病,取之三里,療胃腑也。

平按:《靈樞》無「入」字。

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

大腸之氣,循胃足陽明脈,合巨虛上廉,故大腸有病,療巨虛上廉也。

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

小腸之氣,循足陽明脈,合巨虛下廉,故小腸有病,療巨虛下廉也。

三焦合入於委陽

三焦氣,循足太陽合於委陽,故三焦有病,療於委陽也。

膀胱合入於委中,

膀胱之氣,循足太陽脈,下合委中,故膀胱有病,療於委中也。

平按:「中」下,《靈樞》、《甲乙》均有「央」字。

膽合入於陽陵泉。

膽氣,循足少陽脈,下合陽陵泉,故膽有病,療陽陵泉也。

黃帝曰:取之奈何?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虛者,舉足;取之委陽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陽陵泉者,正立豎膝,予之臍下,至委陽之陽取之;取諸外經者,揄伸而從之。

以下取六合之輸,療內腑法也。正立則膝豎。揄,與朱反,引也。

平按:《甲乙》「索」作「取」;「屈而取之」作「屈膝而取之」。《靈樞》「豎」上無「立」字;「伸」作「申」。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病。

六腑與六輸而合療內腑之病,而未知腑病之形也。

岐伯曰:面熱者,足陽明病;

以下言手足陽明病。面熱,陽明脈起面,故足陽明病,面熱為候也。

魚絡血者,手陽明病;

手陽明脈行於魚後,故魚絡血見,手陽明病候也。

兩跗之上脈堅若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足陽明下足跗入大指間,故跗上脈緊若陷,足陽明病候。

平按:《靈樞》「堅若」二字作「豎」。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問候,取巨虛上廉。

以下言六腑病形並取穴所在。當臍痛者,迴腸,大腸也,大腸當臍,故病當臍痛也。與胃同候者,大腸之氣,與胃足陽明合巨虛上廉,故同候之。濯,徒角反,腸中水聲也。

平按:「則泄」《靈樞》作「即泄」,《甲乙》無此二字。

胃病者,腹□脹,胃管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

胃管當心痛者,胃脈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里,屬胃散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其足陽明大絡,循脛骨外廉,上絡頭,故胃管及當心而痛,上交於脅,鬲中並咽,並不得通也。

平按:「胃管」《靈樞》、《甲乙》作「胃脘」。「上支①」《靈樞》作「上肢」,《甲乙》作「上榰」。「鬲」《靈樞》作「膈」。

①「支」,蕭本誤作「交」。今據經文改。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尻而痛,時窘之後,

小腸當少腹附脊,左環葉積,故少腹腰脊控尻而痛,時急之□②大便之處也。

平按:「少腹」《靈樞》作「小腹」。「控尻」《靈樞》、《甲乙》作「控睾」。注「左環」,「左」字袁刻誤作「空」。

②「□」,人衛本注曰:疑當在「急之」之前。

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眉上熱甚,

小腸手太陽,上□至目兌眥,卻入耳中,故小腸病,循此寒及熱也。

平按:《甲乙》「耳」上無「當」字。「眉」《靈樞》、《甲乙》作「肩」。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手太陽也,取巨虛下廉。

手太陽脈出行之處,故此處熱、脈陷以為候也。

平按:《靈樞》「太陽」下有「病」字。

三焦病者,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

尤,甚也。

平按:《甲乙》「腹」下有「脹」字;「尤堅」作「尤甚堅」。

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之委陽。

下焦溢則為水也。太陽、少陽之間,三焦下輸委陽也。

平按:《靈樞》「水」上無「為」字;「留則」作「留即」。「委陽」《甲乙》作「委中」。

膀胱病,少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

偏腫者,大腹不腫也,此腑病也。

平按:「則欲」《靈樞》作「即欲」。

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之委中央。

膀胱足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下項,循脛踝後至足小指外側,故膀胱病,循脈行處熱及脈陷以為候也。

平按:「肩上」《甲乙》作「眉上」,注云:「一本作肩。」《靈樞》「外側」作「外廉」。「取之委中央」《甲乙經》作「取委中」。

膽病者,善太息,

膽病則魂神不暢,故好太息也。

口苦,歐宿汁,

膽熱溢水精,故口苦歐宿膽汁

平按:「汁」《甲乙》作「水」。

心下澹澹恐,如人將捕之,

膽病心動怖畏,故如人將捕也。

平按:《甲乙》「恐」上有「善」字。《靈樞》無「如」字。

嗌中吤吤然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

吤吤,謂閡,咽嗌之中如有物閡也,居薤反。足少陽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即本末也。

平按:「數唾」《甲乙》作「數咳唾」。《靈樞》「唾」下無「候」字。

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也,取之陽陵泉。

脈陷下者寒,故灸之也。寒熱取陽陵泉,通行針灸也。

黃帝曰:刺之有道乎?岐伯曰:刺此者,必中氣穴,毋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游於巷,中肉節則肉膚痛,

以下行針法也。中於肉者,不著分肉之間,中於節者,不針骨穴之內,皆不游巷也。巷,謂街巷,空穴之處也。

平按:「游」《靈樞》作「染」,注云:「一作游。」「肉膚」《靈樞》、《甲乙》作「皮膚」。

補瀉反則病益篤,

虛而瀉之,實而補之,故曰反也。

中筋則筋緩,

中筋不中其痛,則筋傷無力,故緩也。

邪氣不出,與真氣相薄,亂而不去,反還內著,用針不審,以順為逆。黃帝曰:善。

若中肉節及中於筋,不當空穴,邪氣不出,與真氣相薄,正邪相亂,更為內病也,以其用針不審,乖理故也。

平按:「與真氣相薄」《靈樞》作「與其真相搏」,《甲乙》作「與

真相薄」。注「內病」,袁刻誤作「內痛」。

32 變輸 | 氣穴 32
關於「太素/腑病合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