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陰陽合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五(卷首缺) >> 陰陽合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之謂也」,見《靈樞》卷七第四十一《陰陽系日月篇》。篇中間自「在上者為陽」至「蒼色」一段經文,楊注原鈔殘闕,平於日本仁和寺宮御藏本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證以《靈樞.陰陽系日月篇》經文,補入「生於火,故」及「有肝,肝者」之間,而此篇缺處復完,亦幸事也。自「此之謂也」下「黃帝曰」至末,見《素問》卷二第六《陰陽離合論》,又見《靈樞》卷二第五《根結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五。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

夫人身陰陽應有多種:自有背腹上下陰陽,有臟腑內外陰陽,有五臟雄雌陰陽,有身手足左右陰陽,有腰上下天地陰陽也。

足之十二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

腰下為地,故兩足各有三陰三陽,應十二月,故十二脈也。人身左右隨是一邊即有十二脈者,天地通取也。月為太陰之精,生水在地,故為陰也。

平按:《靈樞》「足」上有「故」字;「腰」上有「經」字。

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生於火,故在上者為陽。

日為太陽之精,生火在天,故為陽也。

平按:「日生於火」《靈樞》作「日主火」。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

從寅至未六辰為陽,從申至丑六辰為陰。十一月陽生,十二月陽生,正月三陽生。三陽已生,能令萬物生起,故曰生陽。生物陽氣,正月未大,故曰少陽;六月陽氣已少,故曰少陽。二月陽氣已大,故曰太陽;五月陽氣猶大,故曰太陽。三月、四月陽合明,故曰陽明也。

平按:「正月」下《靈樞》有「之」字。

申者七月,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

五月陰生,六月陰生,七月陰生。三陰已生,能令萬物始衰,故曰生陰。生物七月陰氣尚少,故曰少陰;十二月陰氣已衰,故曰少陰。八月陰氣已大,故曰太陰;十一月陰氣猶大,故曰太陰。九月、十月陰交盡,故曰厥陰。厥,盡也。

平按:「七月」下,《靈樞》有「之」字。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景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併合,故為陽明。

甲、乙、景、丁、戊、己,為手之陽也;庚、辛、壬、癸,為手之陰也。甲己①為少陽者,春氣浮於正月,故曰少陽;己為夏陽將衰,故曰少陽。甲在東方,故為左也;己在中宮,故為右也。乙戊為手太陽者,乙為二月,陽氣已大,故曰太陽;戊夏陽盛,故為太陽。乙在東方,戊在中宮,故有左右也。景丁為陽明者,景為五月,丁為六月,皆是南方火也,二火合明,故曰陽明也。

平按:「景」《靈樞》作「丙」,唐人避太祖諱「丙」為「景」,猶諱「淵」為「泉」也。注「夏陽將衰」,「夏」、「衰」二字因蟲蝕不全,玩其剩處,與「夏」、「衰」二字相近,證以上注「陽氣已少,故曰少陽;陰氣已衰,故曰少陰」,於義亦合,謹擬作「夏」、「衰」二字。

①「己」,蕭本原作「乙」,今據仁和寺本改。

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

庚癸為少陰者,十二辰為地,十干為天,天中更有陰陽,故甲乙等六為陽,庚辛等四為陰。庚為七月申,陰氣未大,故曰少陰;癸為十二月丑,陰氣將終,故曰少陰。辛壬為太陰者,辛為八月酉,陰氣已大,故曰太陰;壬為十一月子,陰氣盛大,故曰太陰。心主厥陰之脈,非正心脈,於十干外,無所主也。足為陰也,足之有陽,陰中少也;足之有陰,陰中大也。

平按:注「八月」下原缺一字,證以上注「七月申」,則此八月應是「酉」字,謹擬作「酉」。又注「十干」,「干」字原缺右方②,疑是「干」字,謹擬作「干」。

②「干」字,原各本均為繁體字,作「乾」。

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

手之六陽,乃是腰以上陽中之陽,故曰太陽。

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

手之六陰,乃是腰以上陽中之陰,陽大陰少,故曰少陰。

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此上下陰陽也。

其於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

以上,上下陰陽,此為五臟陰陽。心、肺居鬲以上為陽,肝、脾、腎居鬲以下為陰。故陽者呼,心與肺也;陰者吸,脾與腎也。心肺俱陽,心以屬火,故為陽中太陽也;心肺俱陽,肺以屬金,故為陽中少陰也。

平按:注「陰者吸」,「者」字原缺,據上文「陽者呼」,當是「者」字,謹擬作「者」。

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

三臟居鬲以下為陰,肝臟屬木,故為陰中少陽也。脾在鬲下屬土,耳以居下,故為陰中至陰。腎下屬水,故為陰中之太陰也。

平按:《素問.六節藏象論》謂:「肺為陽中之太陰,腎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陽中之少陽。」新校正引《太素》「肺為陽中之少陰,腎為陰中之太陰,肝為陰中之少陽」,以證《素問》王注之失,其說甚詳,檢《素問》卷三第九《六節藏象論》王注下新校正自知。

黃帝曰:以治之奈何?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春之三月,人三陽氣在左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

夏之三月,人三陽氣在右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

秋之三月,人三陰氣在右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冬之三月,人三陰氣在左足王處,故不可刺也。

黃帝曰:五行以東方甲乙木主春,春者蒼色,蒼色有肝,肝者主足厥陰也。今乃以甲為左手少陽,不合於數,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陰陽也,非四時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陰陽之者,有名而無形,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此之謂也。

五行次第陰陽,以甲為厥陰,上下天地陰陽,以甲為陽者,良以陰陽之道無形無狀,裁成造化,理物無窮,可施名以名實,故數之可十,推之可萬也。

平按:《靈樞》「主春」作「王春」;「蒼色」二字不重;「有肝」作「主肝」;「主足厥陰」作「足厥陰」,無「主」字。「可十」,「十」字原缺,原校補。「推之」,「推」字袁刻誤作「椎」,注同,謹更正。

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三百六十五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聞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三陰三陽之數各三,不應天地日月陰陽二數何也?黃帝非不知之,欲因問廣衍陰陽變化無窮之數也。

平按:《素問》「黃帝」下有「問」字;「六十」下無「五」字;「今」下無「聞」字。

岐伯曰:陰陽者,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也,然其要一也。

言陰陽之理,大而無外,細入無間,毫末之形,並陰陽彫刻,故其數者,不可勝數也。故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然則混成,同為一氣,則要一也。

平按:《素問》「岐伯」下有「對」字;「離」作「推」;「散」作「數」。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也。

二儀合氣也。

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

辨陰陽,所謂雄雌者也。人之與物,未生以前,合在陰中,未出地也。未生為陰,在陰之中,故為陰中之陰也。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所生已生曰陽,初生未離於地,故曰陰中之陽也。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氣以為人物生正,陰氣以為人物養主也。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一氣離為陰陽,以作生養之本,復分四時,遂為生長收藏之用,終而復始,如環無端,謂之常也。若失其常,四時施,壅塞不行也。

平按:注「施」,袁刻作「弛」。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散也。

散,分也。陰陽之變,俱通內外,外物既爾,內身之變,亦可分為眾□□可勝數也。

黃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別為三陰三陽,推之可萬,故為離也。唯一陰一陽,故為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

古者聖人慾法天、地、人三才形象,處於明堂,南面而立,以取法焉也。

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

聖人中身以上,陽明為表在前,故曰廣明。太陰為里在後,故廣明下名曰太陰。沖脈在太陰之下,故稱後曰太沖。太沖脈下,次有少陰,故曰少陰為地,以腎最居下故也。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太陽即足太陽,是腎之腑膀胱脈也。臟陰在內,腑陽居外,故為上者也。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

至陰,是腎少陰脈也,是陰之極,陽生之處,故曰至陰。太陽接至陰而起,故曰根於至陰。上行絡項,聚於目也。結,聚也。

平按:《素問》「根」下有「起」字。

名曰陰中之陽。

陰水中而有此陽氣,故曰陰中之陽也。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身中表之上,名曰廣明。脾臟足太陰脈從足至舌下,太陰脈在廣明裡,故為下也。廣明為表,故為上也。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結於顙大,

陽明脾腑之脈,在太陰表前,從足指厲兌,上行聚於顙上額顱。顙,額也,蘇盪反。

平按:「結於顙大」,《素問》無此句,《靈樞》作「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甲乙經》作「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原鈔本作「顙大」,又本書卷十《經脈根結》亦作「顙大」,袁刻作「顙上」。

名曰陰中之陽。

人腹為陰,陽明從太陰而起,行於腹陰,上至於顙,故為陰中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結於窗籠,名曰陰中之少陽。

厥陰之脈,起於足大指叢毛之上,循陰股上注於肺,陰臟行內也。少陽肝腑之脈,起足竅陰,上聚於耳,為表陽腑也。以少陽屬木,故為陰中少陽也。

平按:《素問》無「結於窗籠」四字。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三陽離合為關、闔、樞,以營於身也。夫為門者具有三義: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陽脈主禁津液及於毛孔,故為關也;二者門闔,謂是門扉,主關閉也。胃足陽明脈令真氣止息,復無留滯,故名為闔也;三者門樞,主轉動者也。膽足少陽脈主筋,綱維諸骨,令其轉動,故為樞也。

平按:「太陽為關」,「關」字《甲乙經》、《素問》、《靈樞》均作「開」。日本鈔本均作「閞」,乃「關」字省文。玩楊注「門有三義,一者門關,主禁者也。」「主禁」之義,「關」字為長,若「開」字,則說不去矣。再考《靈樞.根結篇》及《甲乙經.經脈根結篇》,於「太陽為開」之上均有「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之文,本書卷十《經脈根結》與《靈樞》、《甲乙》同,則是前以關、樞、闔三者並舉,後復以為關、為闔、為樞分析言之,足證明後之「為關」「關」字,即前之「折關」「關」字無疑矣。下「太陰為關」與此同義,不再舉。再按:嘉祐本《素問》新校正云:「《九墟》太陽為關。」作「關」。

三經者,不得相失,搏①而勿傳,命曰一陽

惟有太陽關者,則真氣行止留滯,骨搖動也。惟有陽明闔者,則肉節敗、骨動搖也。惟有少陽樞者,則真氣行止留滯,肉節內敗也。相得各守所司,同為一陽之道也。搏,相得也。傳,失所守也。

平按:「傳」《素問》作「浮」。

①「搏」,人衛本注曰:「搏,楊注訓為「相得」,後文訓為「聚」,疑當作「摶」。」

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者,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結於太倉,名曰陰中之陰。

沖在太陰之下,少陰脈上。足太陰脈從隱白而出,聚於太倉,上至舌本。是脾陰之脈,行於腹陰,故曰陰中之陰也。

平按:《素問》「隱」上有「於」字;「隱白」下無「結於太倉」四字。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結於廉泉,名曰少陰。

腎脈足少陰,從足小指之下,入湧泉,上行聚於廉泉,至於舌本也。

平按:《素問》無「結於廉泉」四字;「名曰少陰」,作「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結於玉英,

肝脈足厥陰在少陰前,起於大指叢毛之上,入大敦,聚於玉英,上頭與督脈會於顛,注於肺中也。

平按:《素問》無「結於玉英」四字。

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無陽之陰,是陰必絕,故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三陽為外門,三陰為內門。內門亦有三者:一者門關,主禁者也。脾臟足太陰脈主禁水谷之氣,輸納於中不失,故為關也。二者門闔,主開閉者也。肝臟足厥陰脈主守神氣出入通塞悲樂,故為闔也。三者門樞,主動轉也。腎臟足少陰脈主行津液,通諸津液,故為樞者也。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②而勿沉,名曰一陰

三陰,經脈也。三陰之脈,搏聚而不偏沉,故得三陰同一用也。

②「搏」,人衛本注曰:楊注訓「聚」,疑當作「摶」。

陰陽鍾鍾也,傳為一周,

鍾鍾,行不止住貌。營衛行三陰三陽之氣,相注不已,傳行周旋,一日夜五十周也。

平按:《素問》「鍾鍾」作「□□」;「傳」字上無「也」字,有「積」字。

氣里形表而相成者也。

五臟之氣在里,內營形也;六腑之氣在表,外成形者也。

平按:「而相成者也」《素問》作「而為相成也」。

32 人合 | 四海合 32
關於「太素/陰陽合」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