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作性不自主運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發作性共濟失調III型(EA3)又稱發作性共濟失調伴陣發性舞蹈手足徐動症,通常2~15歲發病,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不自主運動

目錄

發作性不自主運動的原因

發作性共濟失調為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編碼離子通道基因突變致病。EA1由 KCNA1基因突變引起,定位於12p13,編碼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v1.1α亞單位。Kv1.1可在有髓和無髓纖維中表達,在維持神經元興奮性動作電位的產生和傳導以及神經元間的興奮性傳導具有重要的作用。EA2由CACNA1A(鈣通道基因)基因突變引起,定位於19p13,與家族性偏癱偏頭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和SCA6致病基因相同,目前認為這三者為等位基因病,但突變類型和致病機制不同。陣發性舞蹈手足徐動症伴發作性共濟失調基因定位於1p的D1S476~D1S443 之間2cM 區域,為編碼鉀離子通道的基因突變引起。

發作性不自主運動的診斷

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不自主運動,姿勢性肌張力障礙,平衡失調,構音障礙。情緒緊張和飲酒可加重發作。發作間期體格檢查正常。

發作性不自主運動的鑒別診斷

發作性不自主運動的鑒別診斷:

1、舞蹈樣不自主運動:舞蹈樣不自主運動是不自主運動的一種臨床表現。不自主運動或稱異常運動,為隨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塊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現不自主收縮。是指患者意識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動作。臨床上常見的有肌束顫動、肌纖維顫搐痙攣抽搐肌陣攣、震顫、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和扭轉痙攣等。

2、節律性刻板重複的不自主運動遲發性運動障礙臨床主要表現節律性刻板重複的不自主運動。遲發性運動障礙(tardive dyskinesia,TD)又稱遲發性多動症、持續性運動障礙,由抗精神病藥物誘發,為一種持久的刻板重複的不自主運動。Crane(1968)首先提出,是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引起的最嚴重和棘手的錐體外系反應,發生率相當高。最常見者為由吩噻嗪類及丁醯苯類(butyrophenones)藥物所引起。口服普通抗精神病藥發生率為20%~40%,使用長效抗精神病藥發生率約50%。

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不自主運動,姿勢性肌張力障礙,平衡失調,構音障礙。情緒緊張和飲酒可加重發作。發作間期體格檢查正常。

發作性不自主運動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無特殊的治療,主要為對症治療,乙醯唑胺可減少發作次數,合理使用苯妥英鈉可使肌纖維顫搐減輕或緩解,伴有癲癇發作者可選用抗癲癇藥物丙戊酸鈉可有較好減輕症状的作用。大多數患者隨年齡增長症状逐漸減輕,預後較好。

參看

關於「發作性不自主運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