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心理治療簡史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心理學》 >> 心理治療概述 >> 心理治療簡史 |
醫學心理學 |
|
|
心理治療自古以來就存在。早在氏族社會,部落中如有人生病,就被認為是大自然中的「神靈」降災所致,為此採取祭祀、還願或贖罪的方式以求免除災禍。祭司或巫醫在神秘莊重地宗教儀式中運用「神靈」的力量為病人驅邪除魔,病人及其家屬則頂禮膜拜。這種氣氛給病人帶來希望和信心,穩定了病人因恐懼而到騷擾的情緒,部分病人由此而被治癒,這其實就包含有心事治療的成分。在聖經里也記載了很多盲、聾、啞人和不能走路的跛子,來到耶蘇基督跟前,接受他的扶摸,結果殘祛病癒。推論這些病人當中難免有不少是患有癔症一類的病人。此外,各種宗教里都有關於上帝、神、佛或者聖人治病的記載,病人都是信仰,即「誠則靈」達到恢復健康的,這些都說明了心理治療的歷史源遠流長。
當人類步入封建社會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使了職業上的分工,對人類疾病的治療多由專門從事醫療職業的醫生來承擔,他們從實踐中摸索出如草藥、單方、驗方、針刺、按摩等形式的治療手段。這些措施並不一定都有治療作用,其中有一些甚至還會起到傷害性作用(如放血、峻瀉、燒燈花等),但醫生在治病過程中常先進行一套儀式如沐浴、更衣、焚香等,然後才進行望、聞、問、切等診斷操作程序,這些都給病人及其家屬以信任感,起到心理治療的效應。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已以識到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病乃不愈」,十分強調「治神入手」、「治神為本」(見專欄17-1)。在西方,早在古埃及和古希臘時代就對心理治療相當重視,如強調要把「言語」作為一種治療疾病的工具,也有的使用驚嚇作為治療某些疾病的手段,如讓精神病人走過在河中搭起的特製的橋,當病人行至橋中央活動亭子時,突然落人橋下冷水中,受驚後使疾病好轉(因之,這種橋被為「瘋人之橋」)。
進入中世紀後,由於神學和宗教的無上權威,阻礙了科學與醫學的進步,把精神病人當作魔鬼附體而採用鎖綁、吊打、燒灼等摧殘肉體的方法來驅魔,阻礙了心理治療方法的應用。直到1792年在法國精神病學家比奈(Pinel)的倡導下,去掉瘋人院中精神病人的鐵鏈與枷鎖,用人道主義的方法對待精神病人,心理治療才又重新得到發展。
十九世紀Braid、Charot 、Janet和弗洛德等學者對十八世紀末開始流行的催眠術和催眠現象作了研究,並把它當作治療精神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弗洛伊德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心理分析療法,大在推動了心事治療的發展。他所建立的一整套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成為心理治療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影響深遠。心理分析療法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葉佔主導地位的治療,為精神科的醫生們所廣泛使用,心理治療遂成為主要應用於精神科的一種專門技藝。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隨著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技術的滲入,心理治療的方法和種類日益增多,人們對心理治療的需要也不斷增長,從事心事治療工作的也不再僅僅是精神科醫生,而擴大到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及牧師等。各種專業的人員,如兒科醫生、兒童保健人員、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管理青少年罪犯的司法工作者等都要求掌握一些心理治療的知識和技術,心理治療已不再局限於醫生和病人人。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艾森克、沃而普(Wolpe)等人創立了行為療法,通過學習理論的原則來改變不適宜的行為,使心理治療的病種更為廣泛,並因具有較理想的效果而成為時髦的治療方法。社會上有許多心理較為不健康的人也要求作心理治療來促進他們自身的健康,所以,其實施範圍也已越出醫院。由於各治療家或學派的理論不同,有的是把心理治療看作為心理社會治療或教育治療,有的則看作是促使人格和自我發展的手段,所以,對於心理治療至今尚沒有一個能使大家都能的定義和分類。
現代醫學傳入我國後,心理治療的發展在本世紀前半葉主要限於精神病學領域。少數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工作者在精神病院中曾對某些神經症和心理變態的病人進行心理治療,由於其理論和實踐在承襲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派,脫離了中國社會文化傳統的實際,所以效果不理想,心理分析學派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小。自1953年起,我國心理學工作者曾對神經衰弱進行集體和個別的心理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特別是1958年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與醫學界有關單位協作,曾先後對北京的大學生、鋼鐵工人、軍隊機關幹部中患神經衰弱的病人進行了貫徹心理治療原則的綜合快速療法,在短期內(一個月左右)獲得較高的療效。後來又把這一療法應用於高血壓、潰瘍病和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同樣獲得比其他療法更為理想的效果,從而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悟踐心理療法」(在第二十章介紹)。近十年來,不但在我國的精神病學領域內,心理治療已作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而且在醫學其他領域也開始重視心理治療對各種心身疾病的治療效果。全國已有不少地區開辦了心理治療和生物反饋學習斑以適應臨床醫務工作者的需求。
專欄17-1 祖國醫學中的心理治療方法
在《內經》朝代,祖國醫學的心理治療理論雛形已初步形成,並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歸納為以下五種方法:
1.祝由治療 祝由是祝說病由的稱謂。《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曾提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的一段精闢論述,闡述當時古人生活簡單,因而病種單純,無明顯大病,治病只需祝由改變其心理狀態即可,只要病因不複雜,無需用藥物與針灸。明代醫學吳昆解釋說:「凡人之用情失中,五志偏亢為害,而病生也。……古之治者,明見其情,為之祝說病由,言病有所偏,則氣有所病,治以所勝,和以所生。」《吳注黃帝內經素問》清代名醫吳鞠通則說:「吾謂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詳告以病之所由來,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婉言以開導之,重言以振驚之,危言以悚懼之。必使之心悅誠服,而後可以奏效如神。」(《溫病條辨》)
2.言語開導治療 即「告之、語之、導之、開之」的心理治療(參見第二章),系根據病人的「惡死樂生」的心理狀態而提出的言語治療方法。由於論述精闢,常被當作經典的心理治療理論來引用。
3.情志相勝治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素問.五運行大論》皆提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內經》將人體的臟象與五行相配,歸納為肝木、心火、脾土、腎水和肺金五個體系,其中也包括情志因素在內。認為人的情志活動有著相互制約的作用,相據五行相剋的理論,可用一種情志去戰勝另一種異常情志,稱為情志相勝法(圖17-1)。
圖17-1 情志相勝相剋模式圖
情志相勝法到金元時代在臨床上運用較多,尤以金代張子和(公元1156-1228)和元代朱丹溪(公元1281-1358)最為擅長,在理論上作了深化與發揮,治療方法概括如下表(表17-1)。
由此可見,《內經》已經認識到:任何一種情緒如果太過都會影響心身平衡,導致疾病發生。各種情緒之間可以相互影響乃至轉化,可利用一種情緒(例如喜悅)去沖淡另一種太過而引起機體機能失常的情緒(例如悲傷),在臨床上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表17-1 情志相勝療法
五臟 | 五行 | 正常 心理 |
異常心理 | 治療 原則 |
治療方法 |
肝 | 木 | 在志為怒 | 怒傷肝,在聲為呼,在變為握 | 悲勝怒 | 以嗆側苦楚之言感之 |
心 | 火 | 在志為喜 | 喜傷心,在聲為笑,在變為憂 | 恐勝喜 | 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 |
脾 | 土 | 在志為思 | 思傷脾,在聲為歌,在變為哆 | 怒勝思 | 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 |
肺 | 金 | 在志為憂 (悲) |
憂傷肺,在聲為哭,在變為咳 | 喜勝悲 | 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 |
腎 | 水 | 在志為恐 | 恐傷腎,在聲為呻,在變為栗 | 思勝恐 | 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 |
註:此表系由《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和《儒門事親.卷三.九氣或疾更相為治術二十六》綜合而成
4.激情刺激治療《靈樞.雜病》篇中提出:「哆,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哆即呃逆,這裡提出三種止住呃逆的方法,其中使病人「大驚之」,是通過「驚則氣亂」阻止因膈肌痙攣引起的病理節律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在《抗州府志》中曾記載宋代兒科名醫李立之用使小兒受驚發出聲音的方法治療小兒瘖病的案例。明代《名醫類案》中記載一周姓醫生在治療一產婦舌不能縮回時,製造驚恐聲音使之大吃一驚,舌遂應聲收回口中,病乃愈,都是採用突然激情刺激的方法。
5.氣功治療在《內經》時代,氣功稱為導引,並已做為一種治療方法使用。《素問.導法方宜論》篇中提到居住中央地區的人病時「其治直導引按喬……」,《靈樞.病傳》篇中記載:「有導引行氣、喬摩……」,《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提到:上古真人「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說明用調息、入靜、排除雜念,用意念導引「內氣」方法,還可修心養性達到卻病延年的目的。
部分資料引用杜文東:《內經》心理思想研究
心理治療概述 | 心理治療的機理和內容 |
關於「醫學心理學/心理治療簡史」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