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心理治療的機理和內容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心理學》 >> 心理治療概述 >> 心理治療的機理和內容 |
醫學心理學 |
|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現象是腦的機能又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前者說明心理與腦的關係,後者說明心理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我們認為,必須對這兩個基本關係作出科學的解釋,並以此為基點,才能理解心理治療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對各學派的心理治療理論進行合理的評價。
心理是腦的機能,而腦通過神經系統支配軀體各系統、器官。因此,大腦的心理活動(感知、記憶、思維、情感、信念、態度等)能影響軀體的生理機能,既可以使其從正常向病理的方向變化,也可以使其從病理向正常的方向變化,亦即心理活動不僅可以致病,而且也可以治病。心理治療利用人的心理活動對其體內生理、生化過程產生積極的、有利的影響,促使疾病向痊癒的方向發展。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說明外界環境中的一切刺激或信息都會經過眼、耳、鼻、舌、皮膚等感官進入大腦而引起各種心理現象。這種能反映客觀現實世界的心理現象,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凡藉助語言來反映客觀現實世界的稱為有意識的反映。有意識的反映是人類所特有的、最高級形反映,它使人們頭腦中產生了一個主觀世界,一個複製的客觀世界形象。通過語言或詞把自己與周圍環境區別開來,並能認識自己與外界環境的關係,認識不同事物的特點和相互聯繫,預見自己的活動所能產生的後果。由於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具有改變外界環境的能力,所以人的心理活動就有了自覺性,對於客觀環境的變化不是象動物那樣只能被動地適應,而是採取主動地適應方式,並能改造外界環境使它能適合自己的需要。所以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動物,能夠主動地調節自己的思想行動,使它能和自己和諧一致,這時,這個人被認為是處於一個心理相當健康的狀態。當一個人遭到重大精神創傷,心理活動被擾亂而暫時無法進行自我調節,不能再保持與外界環境協調一致,經過一般的處理又不能加以解決時,就需要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學家或精神病學家來為他進行心理治療,使他的情緒和行為能夠調節到和外界環境保持和諧和相對穩定的狀態,即心理相當健康的狀態。所以心理治療就是通過改變人的心理狀態達到下述兩個目的:一是影響患病軀體的病理過程,促使疾病向痊癒的方向發展;另一是促使自己能夠較好地調節從外部世界傳遞進來的信息,使自己和環境保持和諧一致的關係。這後一個目的常被從事這一專業工作的醫生和心理治療家們所忽視,他們常只注重病人軀體症状的變化,而了還要改變病人對外界環境的態度,使之能健康地適應所處環境的變化。又由於人們所生活的環境最有意義的是社會環境,所以,必須將病人放在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網中去看待他的心理擾亂問題,惟有這樣,才能使心理治療有效地改變他的心理狀態。另外,還應當注意到改變客觀環境中不利於該人心理健康的因素,這也是心理治療的另一有機組成部分。例如在治療兒童的心理障礙時,就必須了解母親對待孩子的言行、態度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治療患兒的母親比治療患兒還要重要。
正確認識心理治療中有關心理現象的兩個關係,便能有效地根據病人及其所患疾病的特點,在眾多的心理治療技術中選用較為理想者使用。
心理治療簡史 | 心理治療的層次和原則 |
關於「醫學心理學/心理治療的機理和內容」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