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工作單位心理衛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心理學》 >> 不同群體和特殊職業群體的心理衛生 >> 工作單位心理衛生
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目錄

在正常發展的社會裡,成年人總是在某一工作單位人事某種勞動,因此,工作單位作為社會群體對每個成員的心身健康休戚相關。某些有害因素雖然短時間作用不很明顯,但卻具有慢性刺激的不良影響。

一、勞動自身的因素

簡單、重複操作容易引起抑制和疲勞。因為它違背了人的追求新穎、尋求刺激的基本需要。有人報導,從事不過一分鐘就重複操作的工人,要比間隔3~30分鐘才重複一次操作的工人多患失眠、腸胃病和抑鬱症

變動頻繁、無章可循的工作,造成生活節律紊亂,容易引起睡眠障礙、精神不安、食欲不振症状。晝、夜倒班者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調節適應。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持續從事夜班的工人其神經症心臟病發病率高於白班的工人。由於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判斷能力也受影響,故夜班工傷事故也較白班多。

工作無計劃、沒有心理準備,全憑上級的臨時指揮,難以發揮主動精神,容易引起疲勞和厭倦。緊張、危險的工作,注意力持續高度集中,心理過度緊張,責任感壓力過重,易罹患神經症、哮喘、指震顫和痙攣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和慢性皮膚病。Cobb等比較了4000名空中交通調度和8 000名空勤人員發現前者的高血壓患病率比後者高4倍,而且患病年齡也較小(分別為41和48歲)。

隔離和孤獨的環境(高山、天文、氣象、遠洋貨輪、邊遠地區勤務、長年暗室和單儀錶觀察等),生活寂寞、單調、容易導致疲勞和厭倦。

環境污染(如超量的噪音、振動、粉塵、氣味、高溫、冷凍、潮濕、擁擠、放射性等等理化刺激的延續),會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改變人的情緒和行動。例如,噪音會影響人對信息的感知和情緒,改變一個人的智能和操作反應能力,導致失誤。據工傷事故原因分析,與噪音有關者所佔比例很大。還應指出,那些突然來臨的噪音對人的干擾更為嚴重。

二、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

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心理上的疲勞往往能加重生理上的疲勞。強體力勞動,如礦山、井下、森林、高溫等環境的工種,如果業餘生活只用於恢復生理疲勞,而沒有足夠的文體活動,便會加重心理疲勞。某些藥物對消除疲勞和調節厭倦情緒有積極效應,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甚至會產生對藥物的依賴性。心理上的不滿、煩惱,可增加易疲勞感,並使厭倦情緒加重。因此,正確的認知與評價,意志的調節具有重要意義。

三、人與工作的相互適應

這有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工作特點對進行這種工作的人員要求。一個人如果長期地不能滿足和適應工作的要求,如不能勝任某一崗位職務,就會產生強烈的持久的心理應激,嚴重時亦可與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使人患病。Thearell等在瑞典的中年工作人員的一個調查中,按照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所擔負工作的責任大小和職位高低,評價其現有能力和工作要求間的不和諧分數。結果發現,隨著不和諧分數的增加,被調查者的平均收縮壓水平從130mmHg上升到144mmHg。而且,後者的不適感和疾病的報告也較多。

另一方面是作為具有某種個性心理特徵的人對工作是否滿意。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不單只是為了謀求物質資料而工作,還有更多、更高的社會和精神的需要。

專欄37-1 疲勞狀態

疲勞作為一種心理生理狀態,向來廣為人們所注意,特別是在應用心理學領域中,醫學心理學勞動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的研究者們一直在探討、爭論這一問題,因為疲勞狀態是直接與人的健康和勞動效果相關聯的重要因素。至今對於疲勞問題的全面理解,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①疲勞的指標(多半是以活動的成效為衡量尺度);②生理機制;③心理機制。

為什麼把活動的成效作為疲勞指標呢?因為隨著疲勞因素的發展和增強,人的工作能力必然要出現明顯變化。也就是說,在長時間操作活動的影響下,人的工作能力往往下降,而這種工作能力的下降,無法用其他生理心理因素(如熟練過程)解釋,另外伴隨著這種工和能力的下降,人還有其它生理和心理變化的體驗(疲勞體驗)出現。為此,工作能力的下降就成了疲勞狀態的最重要的方面。

從生理角度來看,疲勞是有機體內部能量的耗減和工能最佳狀態的改變。在疲勞狀態下,只能用加快心搏次數來維持原來的血液搏出容量;由於單位肌纖維的收縮力下降,而要完成運動反射。只有增加功能肌肉單位的數量;與此同時,植物性神經的反射活動開始紊亂;其他條件反射活動開始失調,為此,運動的速度和準確性下降。

生理學角度理解疲勞現象是比較直觀的。但從心理學角度去理解疲勞就不那麼容易。因為它是一種主觀的體驗,它只能從主訴中被表達出來,當然也可以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加以證實。綜合起來,可以把疲勞的體驗歸為以下幾點:

1.無力感疲勞往往被體驗為力量不足。在活動中,原來可以完成的動作現在覺得無力完成,似乎「力量已經用盡」。

2.注意力不集中 覺得萎靡不振、反應遲鈍、思想不能集中在當前應完成的任務上。同時,注意的轉換和分配也失去應有的靈活性。原來的工作能力再也無法保持下去。

3.感受能力下降 各個感覺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而感覺閾限升高。

4.運動能力失調 疲勞往往體現在運動和動作方面,疲勞時往往覺得自己變得很笨,在完成簡單的或複雜的動作時,覺得幾種動作無法配合的很好,「手腳不聽使喚」。隨著疲勞程度的增長,動作往往變得反常,錯誤數目增加。

5.記憶出現障礙 對過去的事難以回憶,對眼前的事難以記住。可以繼續讀書,但不知讀的是什麼。可以繼續談話,但往往前言不搭後語。

6.思維障礙 由於傳導性下降,思維變得刻板。或者由於注意力渙散,思維變得失去中心,漫無邊際。

7.活動動機變性 如果開始參予一項目的性很強的任務時興緻勃勃,那麼,隨著疲勞的體驗增強,就會變得很不耐煩,活動動機可以由自覺地承擔某種責任而變為應付差事。

8.由於思維和動機的障礙,便可引起意志力的薄弱,無法繼續堅持工作。

9.欲睡 當疲勞體驗達到很高程度時,往往出現睡眠慾望。這是一條警戒線,在這時應當睡眠,以防止各種事故和精神的崩潰。這時的睡眠慾望是極強的,甚至在各種狀態下都可以睡著,不管是站著、坐著或是在走動著,都可以進入睡眠。

綜合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可以把疲勞劃分為三種階段或三種程度。

在第一階段上,疲勞表現為精神不振、睏倦、打盹等等。這時仍能夠在提高工作興趣的情況下,用意志力量控制自己以保持原有的工作水平。當然,如果硬性地在這種疲勞狀態下長時間堅持工作,將會引起「疲勞暴發」。

第二階段的疲勞,表現為準確性下降,工作中錯誤率提高,但工作速度往往仍然可以維持原有的水平。這時的準確性下降無法用意志力和加強外部刺激的辦法得以改善。

第三階段的疲勞是一種極度的疲勞體驗。如果說前兩種疲勞只是一種保護性反應,那麼第三種疲勞就已經告訴我們:身心已經受到傷害。在這種過度疲勞情況下,工作能力急速下降,人們會體驗到無法繼續工作下去,對工作毫無興趣,甚至厭倦、憎恨,有的人可以進入歇斯底里狀態。

疲勞發展的速度和程度,一方面取決於外部條件和工作份量,另外也取決於主體的工作動機、對工作的興趣和認識以及主體的健康狀況等等。

因此,做為領導者要儘力改善勞動環境和優化勞動組織、減輕勞動強度、強調勞動衛生、提倡勞逸適度,鼓勵職工積極參加文娛生活和體育活動。作為職工個人,則要把具體工作崗位任務與對社會的義務感、責任感及遠大理想目標聯繫起來,充分認識所從事工作的社會意義,從而感受其中樂趣,並能對某些環境欠佳或志向不符的工作也能有較好的適應。

32 學校心理衛生 | 海員心理衛生 32
關於「醫學心理學/工作單位心理衛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