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眩暈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縱軸範圍位置的變化引起的眩暈,為體位性眩暈。有部分縱軸性眩暈是在起床或者是躺下過程中,在某一高度狀態出現眩暈,也為體位性眩暈。

目錄

體位性眩暈的原因

轉換體位,頭頸部屈伸和轉動時誘發,或使已有眩暈加劇。

體位性眩暈的診斷

體位性眩暈症状特點:頸椎胸椎尾椎是身體的一個縱軸。縱軸體位位置的變化。例如起床、躺下、翻身會出現眩暈

體位性眩暈的鑒別診斷

頸性眩暈:也稱椎動脈壓迫症候群。病因可能有頸椎退行性變、頸肌頸部軟組織病變、頸部腫瘤顱底畸形等引起椎動脈受壓而發生缺血導致眩暈;椎動脈本身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和畸形等更易發病。頸交感神經叢受到直接或間接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或反射性內耳循環障礙而發病。反射異常也可引起,如環枕關節及上三個頸椎關節囊中的頸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種刺激,其衝動可傳至小腦前庭神經核產生眩暈和平衡障礙。主要臨床表現是多種形式的眩暈,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係,常伴有噁心嘔吐共濟失調等,有時可以有黑朦、復視弱視等,症状持續時間短暫。治療可用頸部牽引、理療按摩等;適當應用血管擴張血管藥、改善微循環藥及維生素等。

發作性眩暈:是一常見的內耳機械性疾患,占所有眩暈症的20%左右,也是約半數耳源性眩暈症的原因。此病雖然為耳科疾病,但常在神經科首診,且多誤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性眩暈而延誤了治療。眩暈是目眩頭暈的總稱,以眼花、視物不清和昏暗發黑為眩;以視物旋轉,或如天旋地轉不能站立為暈。

耳源性眩暈:系指前庭迷路感受異常引起的眩暈。當發生迷路積水(梅尼埃症候群),暈動病(暈舟車病),迷路炎迷路出血中毒前庭神經炎或損害,中耳感染等都可引起體位平衡障礙,發生眩暈。由於前庭核通過內側束與動眼神經核之間有密切聯繫,因此,當前庭器受到病理性刺激時,常發生眼球震顫

短暫性的眩暈: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是由於內耳出了問題導致的,它出問題會導致短暫性的眩暈發作。眩暈就是感覺到自己在旋轉或者自己周邊的事物在旋轉。對於一部分人來說,良性陣發性體位性眩暈在幾周內會自行消退,但是它還會再次複發,它並不是身體嚴重的疾病。

體位性眩暈的症状特點:頸椎、胸椎尾椎是身體的一個縱軸。縱軸體位位置的變化。例如起床、躺下、翻身會出現眩暈。

體位性眩暈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要合理調節生活節奏,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活動,遇事不急不躁,冷靜對待,隨時保持平和愉悅的心境。在飲食上,既要注意營養,又需清淡而易於消化,同時要減少食鹽和食糖的攝入,戒除煙酒和辛辣香燥之品。

參看

關於「體位性眩暈」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