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刺灸/針刺的得氣與補瀉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刺灸》 >> 內經針法 >> 針刺的得氣與補瀉 |
中醫刺灸 |
|
針刺的得氣與補瀉
毫針由於針體細小,對機體的損傷輕微,故在臨床上應用最廣,其操作方法也最為細緻。古代九針即以毫針為主體。《靈樞.九針十二原》:「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標幽賦》:「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亦即此意。毫針為各種針具的代表,其應用特別注重得氣和補瀉法。分述如下:
得氣和候氣
《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說明針刺的得氣,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得氣的快慢還與體質、氣候等有一定的關係。凡患者體質較強,在氣候溫暖的情況下,針刺容易得氣;相反,如患者體質較弱,在氣候寒冷的情況下,針刺就不容易得氣。
同是一種得氣,《內經》中提出還得分辨是邪氣還是正氣。如《靈樞.終始》中指出:「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一般說來,正常的得氣感應是滿實而不緊澀,就是在轉針和提插的過程中,僅覺指下有一種學生的感覺,而沒有澀滯或行針困難的現象。如果得氣以後,發覺指下緊澀,行針困難,則是邪氣盛實的徵象;或是轉針太緊,單方向捻旋幅度太大,肌肉纖維纏住針身的緣故。
臨床上如遇到針刺入後而有不得氣的情況,就需要採取一定的措施來促使得氣,稱之為「候氣」與「催氣」。候氣與催氣的意義是不同的,前者可根據補瀉法的要求來候氣。後者是在針後經氣久而未至,或雖至而未能充盛的情況下,採用積極手法來催動經氣,以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
針刺補瀉法
「補虛瀉實」是針灸治療的總則。《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如何區分補瀉法?補法在於順其氣,或將氣向內推送,使正氣有所補益;瀉法則是逆其氣,折其病勢,將氣向外引伸,使邪氣有所散逸。補瀉手法貫串於從進針到出針得整個針刺過程中,其效應還受到病人體質和功能狀態得影響。所以,補瀉手法得應用,必須根據臨床實際情況來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地生搬硬套。《內經》所論補瀉原則及其方法為後世針灸家所遵循,現結合後人得應用分述如下:
迎隨補瀉法:迎隨意指逆順,這是補瀉法的總則,又可概稱各種補瀉法為迎隨。《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逆(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靈樞.終始》也說:「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這是說,瀉實要用逆其經氣的方法,補虛要用順其經氣的方法。這樣,應用補瀉法必須審察經氣的盛衰和順逆。
《難經.七十二難》說:「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營衛氣血得流行活動有淺有深,有盛有衰,經脈得走向則有順有逆。這樣按照各經氣血得淺深部位、盛衰時間、順逆走向而分別補瀉方法得都屬於迎隨。《流注指微賦》說:「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升沉即包括氣血盛衰和淺深。由此可知,迎隨可概括各種補瀉法。
《難經.七十九難》又說:「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據此,子母補瀉也可作「子母迎隨」(見《針灸問對》)。
何若愚《流注指微賦論》中還可《河圖》生成數為依據,補法用生數(針刺1~5)分,瀉法用成數(刺6~10分)。提出所謂「補生瀉成,不過一寸」的深淺迎隨補瀉法。何氏又提到「轉針迎隨」:男子左轉為瀉,右轉為補;女子右轉為瀉,左轉為補。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載:「得氣以針頭逆其經絡之所來,動而伸之,即是迎;以針頭順其經脈之所在,推而內之,即是隨。」這是以針刺得氣後,針頭逆經行提法稱「迎」針頭順經行按法稱「隨」,近人所說的迎隨補瀉多指此而言。
在針灸歌賦中,還有把提插補瀉、呼吸出納均稱為迎隨。由此可知,「迎隨」一名適用於各種補瀉法。針向順逆的迎隨補瀉只是其中之一。
徐疾補瀉法:徐,就是慢的意思,疾,就是快的意思。《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小針解》解釋為:「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這種方法是以進針、出針過程的快慢來區分補瀉。操作時,使用補法先在淺部候氣,得氣後,將針緩慢地向內推入到一定深度,退針時疾速提至皮下。此種徐進疾退手法,意思是引導陽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故是補法;在用瀉法時,進針要快,一次就進到應刺的深度候氣,待氣至後,引氣往外,出針時要慢慢地分層而退,主要是使邪氣隨針引伸由深出淺,由里達表,所以能起瀉的作用。
關於徐疾法,《靈樞》和《素問》有不同的記載。《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解釋說:「疾徐二字,一作緩急之義,一解作久速之義。」緩急就是快慢,這一解釋即上文所說的以進出針過程的快慢區分補瀉;久速是指留針時間的長短。《素問.針解篇》說:「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這裡將徐疾解釋作出針時間的長短。徐出針,意指慢出針,即留針時間較長;疾出針,意指快出針,即留針時間較短,此外再結合按閉穴的快慢來區分補瀉。
提插補瀉法:提插二字,《內經》中沒有直接提出,但在《靈樞.官能》:「瀉必用員,……伸而迎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中所說的「伸」就是提的意思;「推」就是插的意思。《難經.七十八難》有進一步的闡述:「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明代李櫩《醫學入門》中明確指出:「凡提插,急提慢插按如冰冷,瀉也;慢提緊按火燒身,補也。」臨床操作,在得氣基礎上將針反覆重插輕提為補;相反,反覆重提輕插為瀉。即補法以向內按納為主,瀉法以向外提引為主。提插法結合淺深分層以及徐疾等法可綜合成多種複式補瀉手法,治療一些頑固疼痛、麻痹、癱瘓等症。
捻轉補瀉法:以針的捻轉方法的不同來區分補法和瀉法。在《內經》中記載較為簡單。《靈樞.官能》中:瀉法用「切而轉之」,補法用「微旋而徐推之」。《素問.八正神明論》只講到候呼吸而轉針,沒有說區分左轉和右轉。《標幽賦》說:「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這時已將捻轉區分左右。左轉是指捻轉針時大指向前、食指向後轉,為補;右轉是指捻針時食指向前、大指向後轉,為瀉。這種分法在元明時期的針法中應用很廣。但在進出針和催氣時的捻轉則可不分左右。捻轉以平面轉動為主,又可結合提插作上下旋轉。如大指向前結合下按,大指向後結合上提等。左右捻轉和上下提插一樣,都是相對的反覆動作。以大指和食指末節的指腹部來迴轉針,有進有退,只是從用力輕重和速度快慢來區分以「左」為主還是以「右」為主,而不是指單方向的邊續捻轉。
呼吸補瀉法:是在用針刺手法時配合病人的呼吸。《素問.離合真邪論》說:「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這是當病人吸氣時進針、轉針,呼氣時退針,為瀉法;相反,當呼氣時進針、轉針,吸氣時退針,為補法。針刺全過程還與留針和出針時開闔等方法相結合。元、明針灸家則以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轉針。如左轉配合呼氣,右轉配合吸氣等。呼吸用於配合補瀉之外,又用於配合候氣和催氣。如緩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於針感的傳導。在進針、出針時配合呼吸,還可減輕針刺的痛感。
開闔補瀉法:《靈樞.官能》說:「瀉必……搖大其孔,氣出乃疾;補必……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靈樞.終始》:「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素問.刺志論》:「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這些都是說在出針後速按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至於《素問.針解篇》所提的「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則是指營衛氣血留注的盛衰而言,張介賓註:「氣至應時謂之開,已過未至謂之闔。補瀉之時者,凡諸經脈氣晝夜周行五十度,各又所至之時,故《衛氣行》篇曰:謹候其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此所謂補瀉之時也。又若針下氣來謂之開,可以迎而瀉之;針下氣去謂之闔,可以隨而補之,此皆針與氣開闔相合之義。」後世發展為子午留注針法中的「納支法」。
導氣法《內經》於補瀉之外,又有導氣法的論述。《靈樞.五亂》說:「徐入徐出,謂之導氣。」這種手法是在得氣的基礎上將針緩緩地下按,緩緩地上提,目的是引導其氣,適用於氣機逆亂之證,故說:「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意指不論虛證實證均可用。如虛證能導引其正氣,實證能外泄其邪氣。《靈樞.邪客》:「輔針導氣,邪得淫,真氣得居。」說明應用導氣法可使病邪不致深入,正氣得以恢復正常。近人所稱的「平補平瀉法」與此法類似。
《官針》篇論刺法 |
關於「中醫刺灸/針刺的得氣與補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