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刺灸/針刺得氣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刺灸》 >> 毫針刺法 >> 針刺得氣 |
中醫刺灸 |
|
得氣,古稱"氣至",近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提插或捻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謂之得氣。《金針梅花詩鈔》指出:"夫氣者,乃十二經之根本,生命之泉源。進針之後,必須細察針下是否已經得氣。下針得氣,方能行補瀉、除疾病"。
(一)得氣的臨床表現
針下是否得氣,可從臨床兩方面來分析判斷。一是患者對針刺的感覺和反應,另一是醫者對刺手指下的感覺。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有時或出現熱、涼、癢、痛、抽搐、蟻行等感覺,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現象。少數患者還會出現循經性肌膚**動、震顫等反應,有的還可見到受刺腧穴部位循經性皮疹帶或紅、白線狀現象。當患者有自覺反應的同時,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若針刺後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到針下空松、虛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中氣穴,則針游於巷",就是對針下得氣的描述。歷代醫家對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也作了生動細緻的形象描述,都說明了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以及得氣與未得氣反應迥然不同的體會。
(二)得氣的意義
得氣,是施行針刺產生治療作用的關鍵,也是判定患者經氣盛衰、病候預後、正確定穴、行針手法、針治效應的依據。古今醫家無不重視針刺得氣,得氣的意義如下。1.得氣與否和療效有關《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針刺的根本作用在於通過針刺腧穴,激發經氣,調整陰陽,補虛瀉實,達到治病的目的。針刺氣至,說明經氣通暢,氣血調和,並通過經脈、氣血的通暢,調整"元神"(人體內在調整功能),使元神發揮主宰功能,則相應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功能亦起到平衡協調,消除病痛。所以,針刺得氣與否和針治療效有其密切的關係。2.得氣遲速與療效有關針下得氣,是人體正氣在受刺腧穴的應有反應。針下氣至的速遲,雖然表現於腧穴局部或所屬經絡範圍,但是能夠觀測機體的正氣盛衰和病邪輕重,從而對判斷病候好轉或加重的趨向以及針治效果的快慢等有一個基本了解。《針灸大成》說:"針若得氣速,則病易痊而效亦速也;若氣來遲,則病難愈而有不治之憂"。一般而論,針後得氣迅速,多為正氣充沛、經氣旺盛的表現。正氣足,機體反應敏捷,取效相應也快,疾病易愈。若針後經氣遲遲不至者,多因正氣虛損、經氣衰弱的表現。正氣虛,機體反應遲緩,收效則相對緩慢,疾病纏綿難愈。若經反覆施用各種行針候氣、催氣手法後,經氣仍不至者,多屬正氣衰竭,預後每多不良。臨床常可見到,初診時針刺得氣較遲或不得氣者,經過針灸等方法治療後,逐漸出現得氣較速或有氣至現象,說明機體正氣漸復,疾病向愈。3.得氣與補瀉手法有關針下得氣,是施行補瀉手法的基礎和前提,《針灸大成》說:"若針下氣至,當察其邪正,分清虛實"。說明針下得氣,尚有正氣、邪氣之分。如何分辨,則根據《靈樞.終始》所說"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的不同,辨別機體的氣血、陰陽、正邪等盛衰情況,施以或補或瀉的刺法。
(三)影響得氣的因素
一般情況下,毫針刺中腧穴後,運用一定的行針手法即能得氣。如不得氣或氣至不夠理想時,就要分析原因,針對有關影響得氣的因素,採取相應方法,促使得氣。影響針刺得氣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1.與患者的關係針刺得氣與患者的精神狀態、體質強弱和機體陰陽盛衰等情況密切相關。一般地說,新病、體形強壯、病證屬實者,針後出現感應較快、較強;久病體衰、病證屬虛者,針下出現感應較慢、較弱,甚或不得氣:有些患者陽氣偏盛、神氣敏感,容易得氣,並可出現循經感傳。多數患者機體陰陽之氣無明顯偏頗者,氣血潤澤通暢,臟腑功能較好,故針刺時感應既不遲鈍,亦不過於敏感,得氣適時而平和。如屬陰氣偏盛的患者,多需經過一定的行針過程方有感應,或出針後針感仍然明顯存在等,必須因人而異。
2.與醫者的關係"中氣穴,則針游於巷"(《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如取穴不准,操作不熟練,未能正確掌握好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或施術時患者的體位和行針手法選用不當等,都是影響針刺不能得氣或得氣較慢、較弱的因素。若醫者在施術時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不能"治神』,也會影響針刺得氣。
3.與環境的關係環境對於機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影響,就氣候而言,在晴天、氣候較溫暖時,針刺容易得氣;而陰天、氣候較寒冷時,針刺得氣較慢或不易得氣。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是以因天時調氣血也"。環境的因素很多,除氣候的陰晴,冷熱外,還有空氣、光線、濕度。海拔高度、電磁、音響、氣味、衛生等,都會對針刺得氣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四)促使得氣的方法
針刺時,如不得氣或得氣較遲者,在分析其原因後、要採取相應措施,促使得氣,以發揮針刺治療的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1.糾偏法:針刺不得氣或得氣不滿意,可能是因為腧穴的體表定位不準確,或者雖然腧穴定位準確而針刺入喻穴內的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不恰當所致。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刺中腧穴,才能得氣。所以,針刺時既要取穴準確,更要掌握好不同穴位的針刺角度、方向、深度和強度,以達到得氣為準。如果腧穴的定位相差較大,應出針重新定準腧穴正確位置後,再行針刺。
2.候氣法:《針灸大成》說:"用針之法,以候氣為先"。當針下不得氣時,需取留針候氣的方法等待氣至:亦可採用間歇運針,施以提插、捻轉等手法,以待氣至。前者為靜留針候氣法,後者為動留針候氣法。留針候氣,要有耐心,不可操之過急。
3.益氣法:對於少數機體虛弱、正氣不足而致針刺不易得氣的患者,可根據其具體情況,在其他已得氣的腧穴(多用具有強身保健的腧穴,如足三里、氣海、關元等)上加強補的手法,或在未得氣的腧穴上施以溫針灸法、艾灸法以溫經益氣;或加服適當的補益藥物,使機體正氣漸復,經氣充實,促使針刺得氣。
行針手法 | 催氣、守氣、行氣 |
關於「中醫刺灸/針刺得氣」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