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鼠

(重定向自Mus musculu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hqg.jpg


目錄

小家鼠的概述

小家鼠 Mus musculus Linnaeus

別名:鼷鼠、小鼠、小耗子、米鼠仔

類別:齧齒目鼠科。

分布很廣,遍及全國各地,是家棲鼠中發生量僅次於褐家鼠的一種優勢鼠種。種群數量大,破壞性較強。  

小家鼠的形體特徵

小家鼠為鼠科中的小型鼠,體長60~90毫米,體重7~20克,尾與體長相當或略短於體長。頭較小,吻短,耳圓形,明顯地露出毛被外。上門齒後緣有一極顯著的月形缺刻,為其主要特徵。毛色隨季節與棲息環境而異。體背呈現棕灰色、灰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部黑色。腹面毛白色、灰白色或灰黃色。尾兩色,背面為黑褐色,腹面為沙黃色。四足的背面呈暗色或污白色。

家鼠的一種,身體小,不到褐家鼠的一半大,吻部尖而長,耳朵較大,尾巴細長,全身灰黑色或灰褐色。是傳播鼠疫的媒介。也叫鼷鼠。  

小家鼠的活動習性

小家鼠是人類伴生種,棲息環境非常廣泛,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小家鼠的蹤跡。住房、廚房、倉庫等各種建築物、衣箱、廚櫃、打穀場、荒地、草原等都是小家鼠的棲息處。小家鼠具有遷移習性,每年~4月份天氣變暖,開始春播時,從住房、庫房等處遷往農田,秋季集中於作物成熟的農田中。作物收穫後,它們隨之也轉移到打穀場、糧草垛下,後又隨糧食入庫而進入住房和倉庫。最喜食各種糧食和油料種子,初春也啃食麥苗、樹皮、蔬菜等,在蘋果貯藏庫,晝伏夜出,到處亂竄,對塑料袋小包裝、紙箱等破壞性較大。

小家鼠晝夜活動,但以夜間活動為主,尤其在晨昏活動最頻繁,形成兩個明顯的活動高峰。  

小家鼠的繁殖

該鼠繁殖力很強,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以春、秋兩季繁殖率較高,冬季低。孕期20天左右,一年可產仔6~8胎,每胎4~7隻。初生鼠於當年可達到性成熟並參與繁殖。  

小家鼠的危害

小家鼠危害所有農作物,盜食糧食。主要危害期為作物收穫季節。危害時一般不咬斷植株,只盜食谷穗,受害株很少倒伏。而在居民區內的危害很大,無孔不入,往往齧咬衣服、食品、傢具、書籍,其他家用物品均可遭其破壞和污染。同時大量出入於人類的住所,可傳播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  

小家鼠的防治

小家鼠(Mus musculus)的特殊性不在於形態上,而指的是其生態適應性甚強,一般滅鼠方法難以湊效。其生態適應甚強主要表現在:雜食;運動方式多樣化,能跑、跳、攀登;造巢條件不高,在牆洞、壁縫中可棲息,在衣被、傢具、雜物及草堆中也可營巢繁殖;活動規律和節奏可隨環境條件而很快地改變;雖嗜溫,但化學調溫能力甚強,對較低溫度也能耐受等。此外,其攝食行為是間歇性的,每次取食量很少,給毒餌滅鼠帶來一定困難。

它體型雖小,但危害較大,尤其是與其同域的黃胸鼠、褐家鼠被大量毒殺後,數量明顯上升,危害尤為突出。

由於小家鼠較是特殊的種類,滅鼠時也要有特殊要求。現據幾年來有關的研究結果與實踐經驗作一綜合報導。

1 環境防制

因小家鼠棲息條件不高,很小的縫隙里即能棲居,少量食物即能維持生命,因此,生態學滅鼠措施對它的影響較大,但工作必須細緻、深入,諸如做到室內無洞,無縫隙,經常清除雜物,整理抽屜、書櫃等;否則,它仍能維持一定的數量。

2 器械滅鼠

小家鼠型小體輕,對所用捕鼠工具的靈敏度一定要高,鼠夾用小號,布放地點之間小於2m;用鼠籠時籠網眼要小。群眾使用的碗扣、壇陷等方法效果也好;用粘鼠膠或粘蠅紙捕捉,安全有效。

3 毒餌殺滅

多種毒鼠藥均可用於滅小家鼠。但根據它對毒物的耐藥力稍大而每次取食量小的特點,各種毒鼠藥的使用濃度應比殺滅褐家鼠要高,但每堆投餌量可減少一半。一般滅鼠藥餌用0.5~1.0g,敵鼠鈉鹽等3~5g。誘餌以各種種子為佳,少用水份多的瓜果蔬菜。投餌應本著多堆少量的原則。堆間距離最好為2m,一般不要超過3m,投餌應盡量普遍。據近10年來的研究,以下幾種藥物及誘餌滅小家鼠效果較滿意:

(1)0.005%殺鼠隆及0.005%鼠得克小麥片毒餌(即用兩種藥物0.1%母粉,按比例加入小麥片及1%花生油,分別配製),布放於毒餌盒內,每日檢查補充毒餌,連投21d左右,結果14d時完全控制了其為害〔1〕。

(2)0.005%溴敵隆毒餌(玉米粉等加工製成)回合式投餌(即第1次投餌後6~7d再投),滅鼠率為97.12%~100%〔2〕。

(3)0.01%溴敵隆大米餌一次投餌,滅鼠效果為88.89%〔3〕。

(4)3%馬錢子毒餌(馬錢子粉碎,80目過篩,按所需濃度加玉米粉、植物油、調味品,用成形機製成直徑約0.3cm,長約1.5cm的圓條形,晾乾即成),室內2堆/15m2,室外1堆/5m,每堆30g,連續5d,滅鼠率為91%~97.68%〔4〕。

(5)2%滅鼠優毒餌(製法及投餌同上),滅鼠率為92%~96.88%〔4〕。

(6)0.3%溴代毒鼠磷大米毒餌(藥物浙江產,先用95%酒精溶解原藥,加入大米中,攪拌均勻,加少量食用紅色素作為警戒色,加2%食糖即成),麥地等鼠多地方每5m布1堆,每堆5~10g,3d內獲死鼠274隻,小家鼠佔68.61%〔5〕。

(7)0.015%敵溴靈(Dixiulin)碎肉麵糰餌在福建蒲美鄉居民區試驗,滅褐家鼠和小家鼠效果為88.87%〔6〕。

(8)0.5%溴毒鼠磷(原藥為遼寧省化工研究院生產,下同)小麥毒餌(3%~5%,花生油及醫用酒精為增食劑,下同),採用一次投毒或兩次(間隔10d)投毒法,滅鼠率為87%~100%〔7〕。

(9)0.3%氯毒鼠磷小麥毒餌、0.5%氯毒鼠磷小麥毒餌、0.3%氯毒鼠磷麵糰毒餌(70%玉米面、30%麵粉、5%白糖),滅效分別為92.18%、94.49%、99.13%〔7〕。

(10)Rowe等(1978)在Sussex農場的糧庫、飼料房和牲口棚,用0.005%殺它仗(Flucoumafen)毒餌(藥物與燕麥片90%,麵粉5%,谷油5%,充分混合製成),在地面和頂棚的四周1~2m放1個餌 盒,每盒20~30g,每星期2~5檢查補充,直到鼠不再取食為止。10個現場觀察總滅效為97.2%,並認為殺它仗對小家鼠高效,0.005%為最適濃度〔8〕。

此外,用磷化鋅配製的毒餌,或於冬季在僅有小家鼠分布的地方使用殺鼠糖(氯醛糖),對殺滅小家鼠亦有效果。Rowe報導(1974),用金絲雀籽(Whole canariensis)作基餌配製維生素D2毒餌,進行防制小家鼠的現場試驗,獲得理想效果。

4 毒水滅鼠

據大連衛生檢疫所等試驗(1988),用瓶裝0.05%敵鼠鈉毒水佈於以小家鼠為優勢種的北市倉儲公司(貨場佔地面積6萬m2)滅鼠,結果投毒水18h後即發現8隻小家鼠鼠屍,21d內撿到鼠屍370隻(小家鼠佔82.44%,褐家鼠佔17.56%);粉跡及鼠夾兩法調查,平均滅鼠率為99.54%。具體做法是:敵鼠鈉用醫用酒精溶解,用量按0.5g敵鼠鈉原藥加30ml計(10kg毒水含300ml酒精),加1%糖精或5%食用糖,將85ml毒水倒入罐頭瓶中備用;將瓶佈於鼠活動場所,瓶口朝外躺放用木板或石塊固定,防止滾動;要實施飽和投放毒水,時間不少於18d〔9〕。

由於小家鼠的取食具有時斷時續和取食場所不固定的特點,同時其耐藥力特強和取食量又小,因此,應用化學滅鼠防治小家鼠時,因提高毒餌的濃度,並遵循小堆多放,且盡量遍布它可能活動的每個角落。棲息於缺水環境下時,可使用毒水的方法。其它如毒粉、毒糊的方法也可局部使用。在有條件的地方(如輪船、火車、倉庫等),使用煙劑或熏蒸劑,效果往往更好。

其它防除小家鼠的方法有:

翻草堆:小家鼠秋季多聚集在稻草堆下,可翻開草堆捕殺。

機械性捕殺:一般捕鼠工具都適用,用捕鼠籠時網孔不能太大。

將室內小家鼠能夠隱蔽的縫隙皆予堵塞;室內柜子、箱子也予墊高,並使其離牆有一段距離,傢具、櫥櫃、糧倉等關嚴,不留縫隙。戶外的草堆墊高。小家鼠便無處藏蔽,而易於發現和消滅。農田應剷除不必要的雜草。  

小家鼠相關歷史事件

截至2005年12月,捕鼠211隻,主要為小家鼠、褐家鼠、黃胸鼠、黃毛鼠等。

2004年在我所宿舍及辦公樓,投放10 公斤蠟塊,5天後檢查,發現死了不少小家鼠,並經 觀察老鼠活動大大減少。

據2003年調查,油葵(葵花料作物田主要發生的鼠種有倉鼠、小家鼠和花鼠;玉米田、穀子田、稻田發生的鼠種有褐家鼠、小家鼠與黑線姬鼠馬鈴薯田、蘿卜田發生的主要是鼢鼠;果園主要發生的是花鼠;農牧交錯區主要有鼢鼠與黃鼠

2002年6月14日發現一巢中有小家鼠(Musmusculus)兩隻,大沙鼠(Rhombomysopimus)一隻,後者被取食僅剩兩後肢及尾部;2002年6月~13日對另一巢觀察成鳥帶回巢的獵物,第一天上午捕獲小五趾跳鼠(Allactagaelater)一隻,下午捕獲大沙鼠一隻,第二天上午捕獲小家鼠一隻。

1979~2002年累計捕獲鼠形動物21478隻,居民區室內捕獲鼠數僅佔總數的10.40%,褐家鼠為明顯優勢種佔63.50%,其次為小家鼠、黃胸鼠,分別佔22.90%、13.30%。

1999年HFRS疫點(區)滅鼠前鼠密度為2.33%,其中褐家鼠佔78.57%,其餘為小家鼠;滅鼠後密度為0。

到1999年,褐家鼠構成比排位仍居榜首,但小家鼠已與黃胸鼠持平。

1991~1999年小家鼠和褐家鼠為室內主要傳染源 黑線姬鼠成為室外唯一傳染源 春、秋季節鼠帶病毒率最高 分別為 3 68%、3 5 6%。

1992~1997年監測發現小家鼠比例已取代褐家鼠的優勢種地位,前者居民區和單位分別佔67.4%、62.2%,後者則分別降至32.1%、37.3%。

1997年呼市地區檢測小家鼠帶病毒鼠指數為 0 0 9,1999年包頭地區檢測家鼠 小、褐 帶病毒鼠指數為 0 0 4 2 0 0 0年巴盟地區檢測黑線倉鼠和小家鼠帶病毒鼠指數分別為 0 0 7、0 0 6。

1996年褐家鼠捕獲率高於小家鼠 而 2 0 0 0和2 0 0 1年已明顯低於小家鼠。

而1995年室內以小家鼠為優勢鼠種,佔88.89%室外仍以黑線姬鼠為優勢鼠種。

自 1995年以來 家鼠離開居民區的現象很普遍 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由原來以褐家鼠為主發展到以小家鼠為主。

1995年以後小家鼠的構成比例顯著下降,褐家鼠卻有所回升。

褐家鼠於1995年2月在低矮的雜木及草本植物較多的荒坡岩石處所獲,小家鼠以往調查時在春季距住戶較近處所獲。

1994年、1995年褐家鼠的密度顯著下降而小家鼠的密度顯著上升,優勢種群發生了交換,這可能是因為連續大面積滅鼠後作為優勢種的褐家鼠,食量較大,死亡率較高,而小家鼠的食量少,靈活性較大,死亡率低,繁殖速度快。

1991~1993年褐家鼠的密度高於小家鼠。

1993年,某種病毒突然蔓延,更引起許多人對消滅老鼠、確保家庭儘快安寧的再度關注『下面就來介紹居家小家鼠的綜合治理,和1996年最新投餌及安全探討。

結果一、鼠種監測結果:1990~1992年從該地區捕獲4種家棲鼠,均以褐家鼠為優勢種,小家鼠次之。

繁殖特性對於小家鼠的繁殖特性,我們將1982-1991年在桃源、漢壽和長沙三地的調查結果先作分別比較,確定無地區性差異,現將三地合併一起分析。

筆者於1989年9月15日一10月6日在岑鞏縣城關對小家鼠進行了現場毒殺試驗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材料與方法 一試區選擇與設置 試區選在岑鞏縣城關西門片區,3面鄰公路,一面為河流,以公路和河流作為自然屏障。

.1989年春,90年底我場的主要鼠種是褐家鼠,小家鼠、灰倉鼠。

息烽縣在1988年和1990年兩次開展大面積滅鼠後第一優勢種褐家鼠發生了變化,其地位一度被小家鼠取代,其後又逐步恢復優勢種地位,呈現一種交替上升現象。

1987年,4和8月,褐家鼠組成比曾居各鼠種之首,而1988年所有月份,褐家鼠組成比均低於小家鼠,表明小家鼠種群增長高於褐家鼠。

1987年、4和8月,褐家鼠組成比曾居各鼠種之首;而1988年各月,褐家鼠組成比均低於小家鼠,表明小家鼠種群增長 種間關係 種間關係是構成生物群落的基礎,深入研究種間關係,對於了解生物群落的發生、發展和演替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1986年,主要鼠種有黑線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黃胸鼠、臭的麟等。

1986年11月株木山房舍區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組成分別為60.0%和36.9%,前者高於桃源,後者反之。

1985年褐家鼠季節消長兩高峰分別為5月和11月,而小家鼠高峰大體在2~3月、5~6月和10月份。

同時,自1985年開始,室內褐家鼠、小家鼠發現病毒抗原,提示有家鼠型疫源地存在的可能性[U。

1984年2月23日,右手合谷處被小家鼠咬傷,傷處未見出血,有傷痕。

從1984年~12月小家鼠百分構成可見,兩縣按月比較,差別有高度顯著性(

1984年在漫灣一帶調查,發現鼠科動物16種,據統計發現黃胸鼠和小家鼠等害鼠為該地區鼠類的優勢種。

1983年春季,中國在陝西、四川野外試驗,向鼠洞灌注50毫升液態氮殺小家鼠,灌注200毫升殺大倉鼠,其滅效均達100%。

1983年,鄒縣植保站開始試黑線倉鼠佔8.5%,小家鼠佔6.3%,社鼠占驗、示範,1985年大面積推廣。

1983年9一10月伊圖裡河林業局防疫站才滅過鼠,鼠類密度較低,人房內小家鼠的每百鐵日捕獲率僅有2.4%。

例如,1982年格利弗斯發現在英國的褐家鼠對鼠得克產生抗性,1982年西迪克(siddiqi)等發現小家鼠對澳敵隆產生抗性,1984年倫『得(Lund)在丹麥發現鼠類對鼠得克產生抗性。

1981年奉節縣野外鼠種構成以小家鼠比例最大,占捕獲鼠的33.97%。

1980年實測值高的原因在於,當年秋冬季暖和,小家鼠死亡率大為廠降,直接影響到高峰期10月的捕獲率。

1976及1979年所出現全年肥滿度變化不大的原因目前尚難解釋,這或許和該兩年小家鼠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率有關。

1978年8月從捕獲的10斗只小家鼠中發現有51隻是催病和死亡鼠。

1977年9月將各實驗池小家鼠全部捕盡,統計密度,共獲得71隻小家鼠(均為成體)隨即進行血糖值測定,實驗結束後作剖檢,詳細記錄繁殖情況,並用1。

1976年日本山岡等人報導:將每毫升內含352毫克玻璃微粒的生理鹽水.注射於小家鼠血管內.每隻注射。

我們從1975年開始進行多元回歸試報當年數量的探索」結果不夠理想;但根據上年越冬前小家鼠的解剖材料及種群年齡年度比等測報次年種群最高數量獲初步成功。

1975年10月的種群數量仍舊維持在低水平上,而1974年小家鼠種群數量為1975年的2.4倍多,達小暴發水平。

1972年北疆農區小家鼠小暴發,種群因高密度而發生負反饋,絕大部分雌成鼠停止繁殖進入休情期。

自1972年起,烏魯木齊鐵路局衛生防疫站和自治區流行病學研究所共同對烏一京等多次旅客列車進行數次連續鼠情監測調查,當年僅在烏一京旅客列車上捕獲小家鼠,並於1975年《月首次在進京列車6組和返馬列車2組中捕獲到揭家鼠,其後又曾多次捕獲該鼠。

如1970年在房屋剛翻修後不久的周家渡白蓮涇地段調查,共捕獲110頭鼠,其中小家鼠竟佔107隻。

1967年,北疆農區小家鼠大暴發,同年秋冬在種群內部產生深刻的負反饋作用,到1968年,甚至1969年,小家鼠仍處於低水平的恢復階段。

例如,1967年天山北麓農業帶的小家鼠大暴發所致的糧食損失約達3億斤。

1967年疆北部小家鼠大發生,糧食損失達15t上。

和1961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現過兩次小家鼠大暴發,9月的鐵日捕獲率集中千。

1943一1945年曾流行過人間及鼠間鼠疫,1950—1958年曾從黃胸鼠、揭家鼠及小家鼠等標本檢測到疑似鼠疫茵。

1087年監測,均以褐家鼠為優勢鼠種,小家鼠次之;褐家鼠密度逐年下降,小家鼠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關於「小家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