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學/肘關節脫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骨科學》 >> 關節損傷 >> 關節脫位 >> 肘關節脫位
骨科學

骨科學目錄

正常肘關節由肱尺、肱橈和尺橈上關節組成,主要是肱尺關節進行伸屈活動(伸180度,屈30度)。肘關節後部關節囊韌帶較薄弱,易發生後脫位

(一)脫位原因及類型

肘關節後脫位最為常見,大多發生於青壯年,由傳達暴力和槓桿作用所造成。跌倒時用手撐地,關節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橈骨長軸向上傳導,使尺、橈骨上端向近側衝擊,並向上後方移位。當傳達暴力使肘關節過度後伸時,尺骨鷹嘴衝擊肱骨下端鷹嘴窩,產生一種有力的槓桿作用,使止於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關節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繼續前移,尺骨鷹嘴向後移,形成肘關節後脫位。由於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鷹嘴除向後移位外,有時還可向內側或外側移位,有些病例可合併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剝離,以致形成血腫肘關節脫位可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有時骨折片嵌在關節內阻礙複位,可有尺神經損傷

肘關節前脫位很少見,多為直接暴力所致,發生時多在伸肘位、肘後暴力造成鷹嘴骨折後向前脫位。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1.肘關節受傷史及局部症状

2.脫位的特殊表現 肘部明顯畸形肘窩部飽滿,前臂外觀變短,尺骨鷹嘴後突,肘後部空虛和凹陷。關節彈性固定於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動活動度。肘後骨性標誌關係改變,在正常情況下肘伸直位時,尺骨鷹嘴和肱骨內、外上髁三點呈一直線;屈肘時則呈一等腰三角形(圖3-123)。脫位時上述關係被破壞,肱骨髁上骨折時三角關係保持正常,此征是鑒別二者的要點。

3.肘關節脫位的合併症 後脫位有時合併尺神經傷及其它神經傷、尺骨喙突骨折,前脫位時多伴有尺骨鷹嘴骨折等。

4.X線檢查 肘關節正側位片可顯示脫位類型、合併骨折情況,並與髁上骨折相區別。

(三)治療

1.新鮮肘關節後脫位

手法複位,多用牽引複位法(圖3-124)。

肘後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嘴突三點關係

肘關節後脫位複位法

圖3-123 肘後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嘴突三點關係 圖3-124 肘關節後脫位複位法

臂叢麻醉下,術者一手握住傷肢前臂、旋後,使肱二肌鬆弛後進行牽引,助手作反牽引,先糾正側方移位,再在繼續牽引下屈曲肘關節,同時將肱骨稍向後推,複位時可感到響聲,如已複位,關節活動和骨性標誌即恢復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複位法(圖3-125)或椅背複位法(圖3-126)。

膝肘複位法

椅背複位法

圖3-125 膝肘複位法 圖-126 椅背複位法

注意事項:複位前應檢查有無尺神經損傷,複位時應先糾正側方移位,有時要先將肘稍過伸牽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鷹嘴窩內的尺骨喙突脫出,再屈肘牽引複位,若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肘關節複位後,肱骨內上髁多可隨之複位;但有時骨折片嵌入肱尺關節間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牽拉作用將骨折片拉出。

複位後的處理:複位後,用石膏夾板將肘固定於屈曲90度位,3~4周後去除固定,逐漸練習關節自動活動,要防止被動牽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肘關節脫位合併肱骨內上髁骨折或橈骨小頭骨折,手法複位失敗者,可行手術複位;成人可作橈骨小頭切除。

2.陳舊性脫位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損傷在三個月以內,可試行手法複位,如不能複位時,切不可強力複位,應採取手術複位。如合併有尺神經損傷,手術時應先探查神經,在保護神經下進行手術複位,複位後宜將尺神經移至肘前,如關節軟骨已破壞,應考慮作肘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

3.肘關節前脫位

手法複位時,應將肘關節呈高度屈曲位進行,一助手牽拉上臂,術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後,即可複位。複位後固定於半伸肘位4周,有時尺骨鷹嘴不能手法整復,需手術複位固定。

參考

32 肩關節脫位 | 髖關節脫位 32
關於「骨科學/肘關節脫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