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病因研究方法
醫學電子書 >> 《預防醫學》 >> 病因探索 >> 病因研究方法 |
預防醫學 |
|
|
現代醫學對病因的研究主要採用臨床、實驗和流行病學三種方法。
一、臨床觀察
臨床醫師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發現一些疾病與某種因素可能有關的現象,由此提供一些病因線索。例如1941年大利亞眼科醫師Gregg發現新生兒先天性白內障的病例突然增多,並發現患兒常伴有先天性心臟病和低體重等,病死率高。他認為出生時已有白內障,很可能與母親在妊娠期受到某種致病因子的作用有關,是致病因子妨礙了胎兒晶體細胞的發育所致。經過細緻調查,發現母親妊娠期患風疹是嬰兒先天性白內障之因。妊娠初3個月內患風疹導致胎兒先天性白內障的危險性比其後感染者更大。
二、實驗研究
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人為的條件下對動物和組織細胞等進行種種實驗,以探索某些疾病的病因。60年代,人們已發現孕婦處於細胞病毒原發或激活感染時能引起胎兒先天性感染而導致致畸、致死等,但其致畸的機理如何尚無明確的報導。近年有作者報導,有一孕婦,在孕早期血清中巨細胞病毒IgM的抗體陽性,於孕40周時分娩出新生兒其體重僅1985g,出生後5天死亡,嬰兒血清巨細胞病毒包涵體,電鏡下可見大量病毒顆粒,胎盤組織呈現巨細胞病毒感染特徵。通過實驗推測母親體內激活的巨細胞病毒能引起宮內胎兒感染,導致胎兒發育不良及低體重等。兩者有因果聯繫。如果進行動物試驗,其結果不能直接推之於人。
三、流行病學方法的研究
流行病學研究對象是人群,首先採用疾病的三間分布方法來研究病因,由於它最接近人群的現實生活和實際環境,又應用定量的方法來反映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徵,從分布特徵提出病因假設,繼而再應用分析流行病學中的病例對照及定群研究方法來選擇和檢驗病因假設,最後用實驗流行病學方法來難病因假設。
上述三種方法所獲得的群體資料,首先應比較兩組暴露於危險因素的頻度與發生疾病之間的聯繫,兩組結果需經統計學方法處理,如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聯繫稱統計學聯繫,尚需進一步鑒別聯繫的性質。聯繫一般可分為下列幾種:
(一)虛假聯繫(spurious association)
由於機遇或研究方法中存在某些偏倚而形成。例如在職工人的腫瘤發病率比一般居民低,因工人大多在50~55歲時退休,而腫瘤多發生在大年齡組而造成此假象。
(二)間接聯繫(indirect association)
當A因素與某病病因中的B因素有關時(B因素可以是已知或未知的),可呈現A因素與某病有關。例如在某些國家調查發現人口多的家庭,其兒童營養狀況往往比小家庭內的兒童差。從表面來看,家庭人口的多少與兒童營養狀況有聯繫,但其實質,由於家庭人口多,每人均經濟收入相應減少,實為經濟水平的高低與兒童營養狀況有關。
(三)因果聯繫(causal association)
當某因素(A)發生頻率或性質改變時能引起某病(B)發生頻率的變化,先有A的存在而後出現B,則A與B之間存在因果聯繫。因與果之間的聯繫,可由一個因導致一個果,多個因導致一個果或一個因導致多個果。
病因的概念 | 病因推導 |
關於「預防醫學/病因研究方法」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