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放射性活度的國際單位制單位——貝可勒爾 放射性活度的法定計量單位是Bq,貝可勒爾(簡稱貝可)。該計量單位是以法國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可勒爾的姓氏命名的。由於該計量單位來源於人名,故按規定,其國際符號用大寫正體字母表示。  

科學家名字——貝可勒爾

【科學家小傳】

物理學家安東尼.亨利.貝可勒爾,1852年12月15日生於法國巴黎。1877年畢業於巴黎路橋學院。1895年巴黎理工學院教授。1908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從1895年開始研究硫化物和鈾的化合物產生的磷光現象。1896年首次發現鈾的放射性質。1903年同居里夫婦同時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8年8月25日逝世於巴黎,終年56歲。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因研究放射性物質而獻出生命的科學家。

【貝可勒爾與天然放射性現象的發現】

安東尼.亨利.貝可勒爾(Antoinc Henri Bec-querel,1852~1908),1852年12月15日出生在一個傑出的法國科學世家。他的父親是位應用物理學教授,對於太陽輻射和磷光有過研究。1872年,貝可勒爾進入巴黎綜合技術學校,1874年在蓬塞特夏薩斯地方政府任職,1877年成為工程師,1894年晉陞為總工程師。從1878年起他被任命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助教,繼承了他父親在巴黎國立工藝學院的應用物理學講座席位。1888年他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博士學位,第二年為科學院院士。1895年,貝可勒爾成為巴黎國立工藝學院教授。貝可勒爾早年研究由磁場所引起的平面偏振光的轉動(法拉第效應)、紅外光譜以及晶體對光的吸收,特別是吸收對偏振面和傳播方向的依賴關係。貝可勒爾從1883年到1896年期間發表了20餘篇科學論文,其中大多數是關於磷光方面的。1896年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這項工作使他和居里夫婦分享了190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1901年,貝可勒爾發表了關於一種元素通過放射性變為另一種元素的第一個證據。1908年,貝可勒爾擔任科學院院長。由於長期生活在射線中,貝可勒爾50歲剛過便漸漸感到渾身癱軟,頭髮脫落,手上的皮膚常像燙傷一樣疼痛。1908年8月25日,貝可勒爾逝世于勒克羅依西克。他是第一位被放射性物質奪取生命的科學家。

天然放射性現象的發現起源於法國科學院的一次會議。

1896年初,彭加勒收到倫琴寄給他的論文和照片,他在1月20日的法國科學院的會議上展示了這些資料。由於X射線的產生與真空玻璃管中的強烈的磷光有關,彭加勒在會上提出假設:被日光照射而發磷光的物質也應發出一種不可見的、有穿透能力的、類似於X射線的輻射。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彭加勒的假設給貝可勒爾留下了深刻印象。會後,他立即開始這方面的研究。科學史是驚人的相似,當年法拉第聽說奧斯特能將電變成磁,使他決心要將磁變成電,終於他成為電磁學一代宗師;莫爾斯在輪船上聽人談論電傳信號,決心致力於此,終於發明了電報。從貝可勒爾從事研究放射性的緣由,可以看出參加學術討論、進行信息交流對科學發展多麼重要。通過學術交流產生的思維共振,經常是重大發現的催化劑,在討論中迸發的一點火星,往往成為創造性工作的開端。

1896年2月24日,貝可勒爾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論磷光輻射」的報告。他發現,硫酸鉀鈾醯在陽光下曝晒幾小時後能發出一種射線,這種射線能穿透黑紙而使照相底片感光。貝可勒爾和彭加勒一樣,認為這種射線類似於X射線,其發射以太陽光對鈾鹽晶體的激發為條件。

貝可勒爾準備再多重複幾次實驗,但天公不作美,2月26日和27日是陰天,他把準備好的用黑紙包著的底片和鈾鹽試驗裝置隨便放到暗室的抽斗內,沒去管它們。過了幾天,到了1896年3月1日,貝可勒爾為了向第二天的科學院會議提供感光圖像強度和磷光強度及持續時間關係的證據,沖洗了一張底片,使他感到目瞪口呆的是,底片上被壓在軸鹽下的部分異乎尋常的黑,而不像平時晶體經過曝晒後那樣微黑。他又沖洗了一張,依然顯示出同樣的結果。他然後在暗室內又準備了一張照相底片、一個帶有鋁隔板的干板夾和一個紐扣形狀的軸鹽片。5小時後,沖洗出來的底片還是感光了。

到此,貝可勒爾還未從鈾鹽放出的射線是由於太陽光對鈾鹽晶體的激發而產生的這一錯誤觀念中解脫出來。他對上述現象的解釋是:雖然沒有太陽光照射,但磷光現象中產生的不可見射線的壽命長於磷光壽命,所以磷光消失後仍有這種不可見射線。

使貝可勒爾放棄最初錯誤假設的是他以後做的實驗。貝可勒爾在暗室中研究了鈾硝酸鹽處於溶液中或再結晶後的情況,這時鈾鹽雖然不再發磷光,但仍能放出射線,並且在通常光線照射下不發可見磷光的鈾鹽也能發出不可見射線。同年5月,貝可勒爾發現,純鈾金屬板也能產生不可見射線。1896年5月18日,他在提交的報告「金屬鈾新輻射的發射」中說:「我研究過的鈾鹽,不論是發磷光的還是不發磷光的,結晶的、熔融的或是在溶液中的,都具有相同的性質,這使我得到以下結論:在這些鹽類中,鈾的存在是比其它成分更重要的因素。」

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雖然有偶然性(意外的天氣),但這種偶然性背後有必然性。一方面,外部環境對貝可勒爾有利。首先,當時感光材料和照相技術都比較成熟;其次,X射線的發現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輻射問題的研究;第三,當時的歐洲科學氣氛濃厚,科學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貝可勒爾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及時了解科學信息,能認識到意外現象的重要意義;貝可勒爾還有高超的實驗技能和持之以恆地探索科學真理的優良品德。

貝可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以後,還對射線進行了放電實驗和吸收實驗。他發現放射性射線可使一定距離處的帶電物質放電,能使空氣電離。他還利用從居里夫婦那裡得到的一小塊溴化鐳樣品來研究,用外磁場來影響溴化鐳發出的射線。他發現三種射線:一種是具有原子尺度的帶正電的粒子(X射線),在外磁場中偏轉角度很小;第二種在外磁場中明顯地偏向與X粒子相反的方向(β射線);第三種在外磁場中不發生絲毫的偏轉(γ射線)。

令人遺憾的是,貝可勒爾對放射性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定性的描述,系統的定量測量工作做得較少,他對射線的本質沒有深入地探討。發現天然放射性以後,他錯誤地認為這個課題沒有多大搞頭,離開了這一領域。可喜的是,天然放射性現象引起了居里夫婦、盧瑟福等人的興趣,在他們及後人的努力下,放射性現象的規律和機制終於被揭示了。

放射物和輻射病專題

主條目: 輻射

輻射類型: 核輻射 電離輻射

輻射源: 放射性物質 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源

放射線 從原子核中放射出來的有穿透性的粒子束。最常見的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X射線(倫琴射線) 等

輻射強度單位是貝可勒爾(becquerel)簡稱貝可比活度指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與其質量之比。

輻射應用: 放射治療 X光檢查 輻照加工

相關名人:倫琴 貝可勒爾

輻射相關症状和疾病

環境問題放射性廢物

相關圖書:

關於「貝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