蛭
A+醫學百科 >> 蛭 |
蛭(leech),環節動物門蛭綱(Hirudinea)、顎蛭目(Gnathobdel-lida)動物。俗稱螞蟥或馬鱉。 全世界約300餘種,中國已知約70種。除部分種類為掠食性或腐食性外,多營暫時性的體外寄生生活,以吸食其他動物的體液或血液為生。顎蛭目分醫蛭科和山蛭科,前者包括水生吸血螞蟥(醫蛭、鼻蛭、牛蛭),後者包括旱生吸血螞蟥(山蛭)。醫蛭、牛蛭和山蛭吸食人畜的血液,鼻蛭寄生於人畜的上呼吸道、消化道或生殖道內吸血。
在中國稻田、池塘中最常見的是日本醫蛭,體長約3~6cm。尤以長江流域最多,有的地區農民赤腳下水,一分鐘內可叮上一、二十條。廣東、雲南一帶的吸血水螞蟥屬牛蛭屬,體可長達6~15cm。鼻蛭體暗綠或鐵鏽色,分布在台灣、雲南、貴州等地,鑽入人畜鼻、喉、陰道等處,長期或終生營寄生生活。山蛭屬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螞蟥體呈葉片狀,分許多體環,體柔軟可伸縮,前後端各有一吸盤,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先以吸盤吸住寄主皮膚,再用顎上的齒將皮膚切破,並分泌一種擴張血管的類組織胺化合物,使傷口流血不止,另分泌一種抗凝血的蛭素,使吸入的血液不會凝固。螞蟥吸附時,人體一般不易覺察。螞蟥的消化道有許多對側盲囊,佔據了體內大部分空間,能貯存食料,一次吸血量可為本身體重的 2.5~10倍。吸血螞蟥為害農民、割膠工人或士兵的健康。人被咬後,傷口可流血1小時以上,流出的血液吸引嗜血昆蟲,可引起感染。內侵襲性的鼻蛭在人喝生水、游泳或下水勞動時進入鼻、咽、食管、氣管、尿道和陰道等部位,除引起血液流失外,更主要的是造成患者精神壓力、疼痛或不適感,若致病微生物侵入傷口,可引起炎症。
蛭類在皮膚上吸血時,不可用手硬拉,而應以手猛拍其身體,或在吸附部位滴鹽水、酒精或濃醋,亦可用熱紙煙燒灼蛭的身體使之鬆脫。對水田中的醫蛭和牛蛭可結合施肥或殺蟲加以毒殺。用藥物(如驅蚊靈)塗搽皮膚可防治山蛭。割膠工人勞動時可用藥物(如馬來醯亞胺30%丙酮稀釋液)浸泡布條縫成圓形套筒,套在膠靴近靴口的外面,形成一個環狀驅避帶。鼻蛭可用帶鉤的鑷子夾出。對位於喉、氣管等較深部位的幼蛭,可在粘膜表面用 1%地卡因噴霧麻醉。寄生在尿道等處的蛭,據廣西報導可注入蜂蜜稀釋液,使其自行脫落滑出。在螞蟥多的魚塘,可用生石灰清塘。
螞蟥可作中藥。世界上不少國家在古代都用醫蛭給病人放血,特別是19世紀在歐洲曾大量採用;許多地方除採集醫蛭外,甚至在池中人工培養。近年來,水蛭在醫學上的作用再次受到人們的注目。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水蛭飼養場,1985~1986年向各國出口了一萬多條水蛭供實驗用和醫用。再植手指、腳趾、耳朵、鼻子和頭皮後,可利用水蛭吸血,阻止血栓的形成,使接通的血管暢通,保證手術的成功。已知水蛭的唾腺中至少有9種活性物質,有一種分泌物(antistasin)在動物試驗中能使腫瘤細胞保持活動狀態,這樣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可能對癌細胞各個擊破。
參看
關於「蛭」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