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
A+醫學百科 >> 膀胱憩室 |
膀胱憩室是由於膀胱肌層的缺陷,形成膀胱的局部向外膨出,好發於膀胱側後部,常伴膀胱成梁和小房形成。膀胱憩室分先天性和繼發性,先天性膀胱憩室壁含有肌纖維。後天性多繼發於下尿路梗阻。膀胱憩室患者多在10歲前及50~60歲間死亡。
目錄 |
流行病學
見於男性,男女之比為5~10∶1,兒童發病多為先天性,成人則多由於下尿路梗阻而繼發。膀胱憩室多數為單發性,位於輸尿管口多見。
病因
先天性病變如尿道狹窄、後尿道瓣膜、膀胱頸攣縮,梗阻促進憩室的形成與發展,為憩室產生的主要因素。臨床上大多數膀胱頸梗阻的病人不發生憩室,而一些憩室病例中沒有梗阻存在,因此膀胱憩室的形成亦與膀胱肌纖維先天性排列異常有關。下尿路梗阻和高壓為繼發性膀胱憩室形成的主要原因。臨床上憩室以位於輸尿管口附近者最常見。胚胎發生上,膀胱壁與膀胱三角區不同,目前認為三角區與逼尿肌連接薄弱與膀胱憩室的形成有關。輸尿管開口盲端亦可發生膀胱憩室,Oriasa(1990)報導2例輸尿管開口盲端導致輸尿管及膀胱憩室。另一型膀胱憩室位於頸部,可能與臍尿管消失不全有關,常繼發於下尿路梗阻或梨狀腹症候群(Prune-belly症候群)。
發病機制
先天性憩室常由多餘的輸尿管芽及未閉的臍尿管、先天性膀胱壁肌層局限性薄弱點膨出所致,憩室多為單發,憩室壁含膀胱全層,多見於兒童,下尿路無梗阻。膀胱憩室亦可由繼發性因素所致,多由於下尿路梗阻所致,而繼發於下尿路梗阻的膀胱壁自分裂的逼尿肌肌束間膨出形成憩室,常為多發性,憩室壁有黏膜小梁(此類憩室中不含有膀胱壁的各層組織,故又稱假型憩室),多見於成人男性,同時存在逼尿肌增生。
臨床表現
若無併發症,膀胱憩室無特殊症状,如有梗阻、感染,可出現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路感染症状。有的憩室可大至2000ml,壓迫膀胱頸及尿道,導致下尿路梗阻。憩室無肌縮力等導致尿液引流不暢,易伴有輸尿管膀胱反流,可出現一側或雙側腎積水,最終導致腎功能衰竭。但也有先天性巨大憩室不並發尿路梗阻者。由於膀胱憩室壁肌纖維很少,在排尿時巨大憩室內尿液不能排出,出現有二次排尿症状。部分病人因憩室內伴有感染、結石而伴有血尿,少數患者可因巨大憩室位於膀胱頸後壓迫膀胱出口產生尿瀦留,壓迫直腸而致便秘,壓迫子宮而致難產。
併發症
憩室多位於膀胱底部及兩側,壁薄弱,可因感染有炎性細胞浸潤,亦可並髮結石、腫瘤,憩室增大還可壓迫輸尿管使之移位產生梗阻。
實驗室檢查
並發感染、結石時,尿液中可有紅細胞和膿細胞。
2.B超表現:顯示與膀胱側面或後壁相連的囊袋樣或圓球狀液性暗區,後壁回聲增強。
3.CT表現:增強掃描顯示突出膀胱外的充盈造影劑的囊球影。如憩室內合併結石或腫瘤可見充盈缺損。
診斷
一般無特殊症状,如合併有梗阻、感染,可出現排尿困難、尿頻、尿急、尿痛,部分出現血尿。巨大憩室可出現兩段排尿症状,為本病的特徵性表現。結合影像學檢查、內腔鏡檢查可以確診。
鑒別診斷
1.輸尿管憩室:並發感染時同樣有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憩室較大時也可捫及包塊,但B超顯示囊性包塊在膀胱輪廓外。輸尿管下端的憩室可借B超、CT、MRI結合排泄性或逆行尿路造影,顯示憩室的部位,且憩室以上可見輸尿管擴張。
2.尿道憩室:同樣有兩段排尿,但膀胱造影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可顯示膀胱內無憩室,尿道內有囊性腫塊,尿道鏡檢查顯示憩室開口在尿道而不是在膀胱。
3.前列腺增生症:也可有分段排尿,部分患者可有假性憩室,但患者年齡偏大,症状以尿頻、尿急為主,尤其夜間尿頻。直腸指檢前列腺體積增大,中央溝變淺,B超、CT可顯示前列腺增大、隆起,患者尿流率異常。
4.重複膀胱:B超及CT檢查顯示膀胱有完整的肌層和黏膜,經尿道造影和膀胱鏡檢查膀胱內有分隔或者是兩個完整的膀胱。
治療
主要是解除下尿路梗阻,控制感染。目前傾向首先經尿道行憩室頸口切開術,以引流憩室內尿液。如效果不好,再考慮開放或腹腔鏡下行憩室切除,如憩室巨大,輸尿管口靠近憩室或在憩室內開口,則須做憩室切除,行防反流的膀胱輸尿管再植術,並注意修復輸尿管口膀胱部的肌肉缺損。憩室小不必切除。
參看
參考文獻
- 楊勇主編.泌尿外科學
- 吳孟超、吳在德.黃家駟外科學
- 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
健康問答網關於膀胱憩室的相關提問
關於「膀胱憩室」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