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傷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腸傷寒也叫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傳染病,主要經水及食物傳播。病人及帶菌者從大小便中排菌,恢復期的病人排菌可持續約2~6周,少數病人排菌可達1年以上,對健康人是很大的威脅。若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同飲一源之水或同食一源之食的人有可能發生爆發流行,不分年齡大小均可發病,若母親患傷寒也可通過接觸傳染新生兒。2歲以下患病較少,夏秋兩季發病多。

傷寒桿菌由口進入消化道,侵犯小腸粘膜的淋巴組織,在淋巴結內繁殖增多,再進入血液引起發燒、睏倦、頭痛全身不適噁心嘔吐腹瀉症状,此時稱菌血症期,如做血培養,可見傷寒桿菌生長。細菌隨血流帶到各個臟器,但主要病變在腸道。發病第1周,小腸壁的淋巴結皆腫脹,第二、第三周,在腫脹的基礎上,局部壞死結痂,結痂脫落即形成潰瘍,潰瘍達到一定深度、大小,可以引起出血穿孔

腸出血為比較常見的併發症,成人病例並發者較小兒多,小兒多見於5歲以上的兒童。出血時間大都見於病程第2~3周,有腹瀉時出血機會增多。於出血前一日可出現脈搏增快、病人常辦腹痛,出血量從潛血到大量不等。血量過多的病人面色蒼白、氣急、脈快、血壓下降,出現休克

發生腸穿孔時病情危重,多發生在病程第3周,年齡越小,並發腸穿孔者越少。穿孔前多有腹痛、嘔吐、高度腹脹或腸出血。穿孔時腹部劇痛,右下腹有觸痛和肌緊張。病人一般情況急劇惡化,體溫下降,又迅速上升,脈搏增快,煩躁不安神志不清,如不緊急正確處理,可有生命危險,所以,萬一患了腸傷寒,要在病程第3周預防腸出血和腸穿孔這兩個危險的併發症。  

腸傷寒的病變分期

即傷寒桿菌進入消化道—腸道淋巴組織的巨噬細胞吞噬並在其中繁殖---菌血症----毒素和細菌再次入血----敗血症(第一期)---膽囊內的大量細菌隨膽汁再次入小腸----小腸淋巴組織過敏導致組織壞死,潰瘍形成(第二、三期)---隨機體免疫力增強、細菌被消滅---病變癒合而告痊癒(第四期)。

關於「腸傷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