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病毒感染
A+醫學百科 >> 皰疹病毒感染 |
皰疹病毒感染(herpes virus infection),一組能感染人類的皰疹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皰疹病毒感染極為普遍,多為隱性感染,少數為顯性感染。調查了人群中不同皰疹病毒的血清抗體發現在世界窮困地區的10歲兒童,有約90%感染過單純皰疹病毒Ⅰ型(HSV-1),而成人幾乎全部感染過HSV-1。在溫帶地區,90%的14歲兒童都感染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在西歐、英國和美國,約20~80%青少年都感染過巨細胞病毒(CMV)。在第三世界國家中,幾乎所有兒童均已感染過 CMV。皰疹病毒除EB病毒外均易引起胎兒先天性感染,造成流產、早產、胎兒先天性畸形和出生後持續感染。由於CMV和HSV易引起孕婦的子宮頸感染,胎兒先天性感染的發生率亦較高。嬰兒先天性CMV感染髮生率為0.5~1.5%。胎兒先天性感染的途徑是受染孕婦體內的病毒通過胎盤傳播給胎兒或經子宮頸上行感染胎兒。皰疹病毒的致癌性雖未完全肯定,但不少研究證明皰疹病毒感染與某些癌瘤的發生有關。如EB病毒與伯基特氏淋巴瘤和鼻咽癌、HSV-1與唇癌、HSV-2與子宮頸癌密切相關。有人認為此類病毒的基因可以部分或全部整合於寄主細胞的基因中,引起寄主細胞的癌變。
皰疹病毒是一類有包膜的DNA病毒,現已發現60種以上。能引起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和魚類的感染。1978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皰疹病毒分為 α、β和γ三組。能感染人類的單純皰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及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劃為 α組,巨細胞病毒為β組,EB病毒為γ組。感染人類的皰疹病毒有共同的形態和結構。皰疹病毒呈球形,直徑為150~200nm,完整病毒由核心、核殼和包膜組成。病毒的核心為雙股DNA,並有少量的酶蛋白。核殼由 162個空心管狀殼微粒構成20面體。最外一層是包膜,由脂肪和糖蛋白組成,抗原結構存在於糖蛋白中。感染人類的皰疹病毒除EB病毒外,均能在二倍體細胞組織培養中生長,並引起明顯的細胞病變。
皰疹病毒感染後,可表現為原發性感染、潛伏性感染或複發性感染。首次感染皰疹病毒無免疫力者為原發性感染。原發性感染皰疹病毒後,病毒在人體細胞中不增殖,亦不破壞細胞,卻呈潛伏狀態,此時病人無臨床症状,這稱為潛伏性感染,一旦由於外界刺激,如受涼、外傷、感染、應用免疫抑制劑等人體抵抗力下降,潛伏狀態的病毒便重新複製增殖,破壞細胞,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状,這稱為複發性感染。單純皰疹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在感覺神經節和三叉神經節、骶神經節中潛伏感染。EB病毒在淋巴細胞中潛伏感染。皰疹病毒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不完全,一些皰疹病毒(如HSV)的減毒活疫苗或常規方法滅活的死疫苗預防接種在研究中,但一些皰疹病毒(如EB病毒)有致癌潛能。上述疫苗有危險性,有人研究從產EB病毒的人淋巴母細胞系細胞中提取EB病毒決定的膜抗原製造疫苗。
參看
關於「皰疹病毒感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