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血小板粘附與聚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理學》 >> 血液 >>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 血小板粘附與聚集
生理學

生理學目錄

止血中較鬆軟的血小板止血栓子的形成,要經過血小板粘附與聚集兩個過程。

血管損傷後,流經此血管的血小板被血管內皮下組織表面激活,立即粘附於損傷處暴露的膠原纖維上。參與血小板粘附過程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I(GPI)、vonWillebrand因子(vW因子)和內皮下組織中的膠原。當血小板缺乏GPI或膠原纖維變性時,血小板粘附(thrombocyte adhesion)功能便受損。發生血小板粘附過程的可能機制是vW因子再與血小板膜上的特異受體結合。此外,血小板膜上的糖苷移換酶活性膠原蛋白分子構型與粘附也有著密切關係。

粘附主要是一種表面現象,粘附一旦發生了,血小板的聚集過程(thrombocyteaggregation)也隨即發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連在一起的過程。聚集開始時,血小板由圓盤形變成球形,並伸出一些貌似小刺的偽足;同時血小板脫粒,即原來貯存於緻密顆粒內的ADP、5-羥色胺等活性物質被釋放。ADP釋放和某些前列腺素的生成,對聚集的引起十分重要。

1.ADP的作用 在體外實驗中看到,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重要的物質,特別是從血小板釋放出來的這種內源性ADP尤其重要。在血小板懸液中加入小量ADP(濃度在0.9μmol/L以下),能迅速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很快又解聚;若加入中等劑量的ADP(1.0μmol/L左右),則在第一聚集時相結束和解聚後不久,又出現第二個不可逆的聚集時相,這是由於血小板釋放的內源性ADP所引起的;若是加入大量ADP,則迅速引起不可逆的聚集,即直接進入聚集的第二時相.以不同劑量的凝血酶加入血小板懸液,也可使血小板發生聚集;而且與ADP相似,隨著加入劑量的逐漸增加,可看到從只有第一時相可逆性聚集,到出現兩個時相的聚集,再到直接進入第二時相的聚集.因為,用腺苷阻斷內源性ADP的釋放或用腺苷三磷酸磷酸酶(apyrase)以破壞ADP,均可抑制凝血酶引起的聚集,說明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是由於凝血酶與血小板細胞膜上的凝血酶受體結合後,引起內源性ADP釋放所引起的。加入膠原也可引進懸液中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只有第二時相的不可逆聚集,一般認為這也是由於膠原引起內源性的ADP釋放所致。

一般能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質均可使血小板內cAMP減少,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則使cAMP增多。因而目前認為,可能是cAMP減少引起血小板內Ca2+增加,促使內源性ADP釋放。

ADP引起血小板聚集,還必須有Ca2+纖維蛋白原存在,而且要消耗能量。將血小板懸浮於缺乏葡萄糖的溶液中數小時,或用藥物阻斷或減弱血小板產生ATP代謝過程,均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ADP也不能使洗淨了的血小板聚集,除非加入纖維蛋白原;但凝血酶和膠原可使洗淨了的血小板聚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可使血小板a 顆粒內的纖維蛋白原釋放。

ADP是通過血小板膜上的ADP受體引起聚集的。目前認為,血小板膜上有表面ATP酶,這是防止血小板相互粘聚所必需的,而ADP可抑製表面ATP酶的活性;ADP還可使血小板暴露出磷脂表面,因而可以通過Ca2+「搭橋」而互相粘聚。

2.血小板前列腺素類物質的作用血小板質膜的磷脂中含有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細胞內有磷脂酸A2。在血小板被表面激活時,磷脂酶A2也被激活。在磷脂酶A2的催化作用下,花生四烯酸從質膜的磷脂中分離出來。花生四烯酸在血小板的環氧化酶作用下,產生前列腺素G2和H2 (PGG2、PGH2)。PGG2和PGH2都是環內過氧化物,有很強的引起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是PGG2和PGH2都很不穩定,可以直接生成小量PGE2和PGF2。PGH2可以在血栓素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大量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TXA2使血小板內cAMP減少,因而有很強的聚集血小板的作用,也有很強的收縮血管的作用。TXA2也不穩定迅速轉變成無活性的血栓素B2(TXB2)。咪唑(imidazole)可抑制血栓素合成酶,所以有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此外,正常血管壁內皮細胞中有前列腺環素合成酶,可以催化血小板生成的PGH生成前列腺環素(prostacyclin,PGI2)。PGI2可使血小板內cAMP增多,因而有很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有很強的抑制血管收縮的作用。PGI2也很不穩定,迅速變成無活性的6-酮-PGF1a。關於由花生四烯酸衍變成TXA2與PGI2的過程可參看圖3-8。

血小板前列腺素與血栓素的合成


圖3-8血小板前列腺素與血栓素的合成

在發現TXA2和PGI2之後,曾設想在正常情況下可能是血管壁的PGI2與血小板的TXA2之間保持了平衡,因而使血小板不致聚集。可以設想,血管損傷暴露內皮下組織時,一方面激活血小板和激活內源性凝血途徑,損壞的血管組織釋放凝血因子Ⅲ又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於是在此局部迅速形成凝血酶;另一方面血管損傷使局部血管壁PGI2減少。這樣,由此血管通過的血小板即粘附於損傷處的膠原纖維上,隨即血小板也發生變形、聚集,並激活磷脂酶A2,導致合成TXA2,TXA2可使血小板內cAMP減少而游離Ca2+增多,以致血小板脫粒釋放內源性ADP,又使更多的血小板聚集,迅速形成鬆軟的止血栓子。

32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 血小板與凝血 32
關於「生理學/血小板粘附與聚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